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妻之美我者”之“美”意动说辨正狄小雨《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一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该文以其语言精炼,叙事生动,且极富说理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为诸多教材所选用。就笔者所知,对于其中“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美我”,各种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二年第九期所载《“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一文,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原意,析证“妾之美我者”和“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不是表示“从主观上、心里头认为邹忌长得比徐公美”,而是表示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而口是心非罢了”。这一说法剀切中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4.
随笔三篇     
文章观天下之文章,“我手写我见”者,不胜枚举;“我手写我感”者,比比皆是;“我手写我心”者,难能可贵;“我手写我魂”者,寥若晨星。古今可流传之文,多属写心魂,动人心魄者。时间可以评说一切,熙熙攘攘之后是宁静。以人传文,转瞬即逝;以文传人,历久弥新。襟怀博大之人,方能写出气势恢  相似文献   

5.
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上的句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远”是形容词,“我”是代词,按照汉语习惯,代词一般不受形容词的修饰,因此,形容词一经置于代词之前,便活用为动词了,而且无例外地活用为及物动词。典型的例子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的“我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等等。“美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我为美”。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还有使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原道》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原道》一文,解说者意见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勰本人没有把问题说得十分明白,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我想根据《原道》本文,指明其论述含糊的地方,并由此谈及刘勰的文学观问题。这,或许对理解《原道》,有点益处。“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论为文之用心,而要说明“文原于道”。《原道》主旨即在这里。《原道》之“遭”是什么?刘氏自己所作的答案是混乱  相似文献   

7.
读了《教师之友》(小学版·1995·5)封三中的《“三味”三说》一文,我也想把自己对“三味”的理解说出来,以求指正。窃以为“三味”者乃“三昧”之误也。“三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我们不是有“静以修学”之说吗?取“三昧”作书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先秦时代的构词意义进行考察,便可知其时的诸侯国也就是国家。“国”字在卜辞中已经出现。《说文》: “国,邦也。从口从或。”在解释“邦”时,则用“国”。邦、国互训是合乎先秦典籍所载的。《书·大诰》云“……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我国”和“我周邦”并用。按《说文》国从口从或,《说文》“或”字条曰:“或,邦也。从口,戈以守一,地也。”段玉裁注曰:“邑部曰,邦者国也,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刘师培说:“国字从一者,以其象土地之形也。加口于一字之上者,一以象城廓之形,一以象营垒之形。其加以戈字者,则古人城郭营垒之外,皆以兵守之,  相似文献   

9.
古代狗的名称,多以形体特点命名。除了“犬”“狗”名称外,见于古诗文的还有:尨 máng《说文》:“犬之多毛者。”这是指深毛狗。《诗·召南·野有死麇》:“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尨也吠。”  相似文献   

10.
《说文》:“霓,狡兔也,兔之骏者。”《说文·新附字》:“娩,狡兔也。”从“兔之骏者”入手,通过考察“兔”“狡兔”“娩”出现的语言环境、“狡”的训诂材料以及同源词“俊”“骏”“娩”,我们的结论是:狡,疾也;狡兔,良免,指跳跃迅疾的兔子。  相似文献   

11.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13.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14.
鲍照《芜城赋》:“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前一句《文选》李善注:“《三辅黄图》曰: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广雅》曰:冲,突也。”李周翰注又作了补充:“磁石吸铁,故以为门,有怀刃者则吸之,使不得过,故云御冲。”现今各种选本都从李善注而来,一般把“冲”解作“袭击”。对这样的解释,我想提出不同意见。《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毛传:“冲,冲车也。”《左传·定公  相似文献   

15.
吕林海 《江苏教育》2023,(15):84-87
对“教师之美”的形塑,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教师之美”以及“如何涵育这样的教师之美”。对于第一个追问,我们需要从“客观视角”转向“主观视角”,即把“教师之美”理解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我完善,一种内生的对于崇高性的追求。此时的“美”,本质上就是一种教师“道德自我”的不断建构。对于第二个追问,我们需要走进教师的实践之中,走入教师面临他者存在、接受他者挑战、从他者处体会否定性的教育实践深处。此时的实践,是一种艰难且痛苦的实践,但此时的痛苦孕育着鲜活的生命性,教师之美也由此获得真正的生长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美无处不在。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尽善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趋向“仁”,即所谓尽善尽美。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则推崇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认为美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力量,美好显露于外,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丽钧 《上海教育》2011,(22):58-58
教育之美,是人间大美。“追求美”的教育意味着,教育要追求美;追求“美的教育”则意味要懂得教育之美,理解教育之美,并执著于教育之美。追求美的教育就是要以对教育美的理解,实现教育对美的追求;以教育对美的追求丰富与完善教育之美。  相似文献   

18.
一是“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郑板桥曾说“:做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每次作文命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收集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再稍加修饰琢磨,确立几个可供选择的文题。从孩子心灵出发的文题,成人有些无法理解,但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写作成功的第一步。我的作文教学中就有学生自拟的闪光文题,比如写四季景色的《聆听季节的精灵》;写马蜂入侵课堂事件的《“蜂”波》;写人物的《吾家有弟初长成《》小山村·教师·我》;写意象小诗的《叶儿青青《》一个人的精彩》等。二是“抓住时机趁热写作文”。抓住…  相似文献   

1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吗?请你以“闻·见·做”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