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其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早已盖棺定论,载入史册.纵观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其思想、人格及文艺现在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这种转变的解读与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受中国政治伦理观念束缚着的郭沫若.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抗战历史剧包含了诗歌的因素,具有浓郁的诗情诗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许多主人公都有浓厚的诗人气质,具有浓烈的诗意。其次,历史剧中蕴含着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诗歌。再次,历史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诗剧语言。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诗人出身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中仍然追求浪漫主义风格的格调,这便使他的历史剧呈现出浪漫主义诗情.诗歌的直接运用,剧中诗意般的正面人物形象,抒情诗般的独白和舞台说明的抒情意境是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诗情的四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在抗日的民族斗争烽火中走向成熟的,他在1941年12月到1943年9月,一连创作了六部大型历史剧。强烈的时代精神、雄伟的民族气魄和浓烈的抒情风格构成了郭沫若历史剧的特色.而在剧本中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是形成这个特色的主要原因。这种情感因素不但影响作品的语言、人物情感的表现方式。而且对于作品的题旨压人物情感来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构思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将历史感与时代感交织在一起 ;2 .想象丰富 ,虚构大胆 ,并能用火炽的感情将所描写的史实与虚构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历史剧作为艺术的独特魅力 ;3.灵感思维与传达同时产生 ,具有自动性 ,灵感感性激发的基础深厚 ,灵感触发信息的多样性 ,灵感爆发呈周期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社会学批评模式的局限,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者主要探讨其社会价值,很少从郭沫若的精神个性及生活经历等方面考察其创作的心理动因及其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阐述郭沫若历史剧作中所潜藏的一种“流浪”情结,并论述它在郭沫若各时期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六部抗战历史剧创作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情境之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从内容层面上来分析,"斗争"是它们共同的叙事母题.郭沫若把"斗争"作为抗战历史剧的叙事母题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时代背景和他本人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创作心理的深层动因.郭沫若是一个革命的有机知识分子,复杂的身份归属和角色认同使得他有意识地去维护革命的意识形态,从而与当时的以国民党为首的反革命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而他创作抗战历史剧的深层心理机制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张培坤 《教育艺术》2004,(10):34-35
说到历史剧的创作,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先生。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悲剧,为革命“立了大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以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话剧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20,(1):20-22
对女性持尊重和赞赏的郭沫若和阿英,在抗战历史剧中处理两性关系时,前者抒写的是男强女弱模式,后者抒写的是男弱女强模式。一种是基于男性角度的对女人的美丽想象,一种是无限放大女性政治功能的虚化想象,折射出来的依然是男权中心主义思想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根据郭沫若思想发展和创作实际,将其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个时段,通过分析各时段女性的性格内涵,透视郭沫若女性意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社会革命觉悟,再到参政、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中探求其历史悲剧的矛盾冲突的特点和手法,以便从中汲取营养,为当代中的悲剧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学最根本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丰富了百年中国的人的学。“五四”时期,他高扬个人主久的旗帜,追求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是与外来化的刺激分不开的。抗战时期其人学意识则分化为两股潮流,即人性人道意识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3.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4.
史剧高峰中的逆现象: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矛盾现象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是时代的产物,所有时代的矛盾在他的历史剧中都有所反映,且吾现出一逆现象,这首先是战斗的需要怼和的双面影响上,既表现了历史精神,又割裂了精神,其次表现为大我的膨胀、小我的萎缩;再次,表现为为了达到了为现实服务的目中大都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阵线分明,以致于出现了好人皆好,坏人皆坏的现象。以上几种现象即使郭沫若的剧作获得了成功,又使其有所局限。  相似文献   

15.
16.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7.
对郭沫若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四部战国题材五幕历史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从创作背景、选材用意的分析中揭示其在当时掀起巨大波澜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审美体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 ,是时代的产物 ,所有时代的矛盾在他的历史剧中都有所反映 ,且呈现出一种逆现象。这首先是战斗的需要对剧作的双面影响上 ,既表现了历史精神 ,又割裂了历史精神 ;其次表现为大我的膨胀、小我的萎缩 ;再次 ,表现为为了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剧作中大都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阵线分明 ,以致于出现了好人皆好 ,坏人皆坏的现象。以上几种现象既使郭沫若的剧作获得了成功 ,又使其有所局限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史剧创作了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史剧创作理论是与其史剧创作实践相伴而生的。他的史剧创作理论的特征有:1.借古鉴今,反映反封建的主题;2.把握历史可能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3.升华人物性格,深化史剧主题。  相似文献   

20.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失事求似”史剧创作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以叙述学理论来解构《屈原》艺术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