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尚书·禹贡》篇首先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禹贡》的作者善于运用他有限的地理知识,穿插上一些神话性的资料和假设性的成份,竟然使九州区划图体现出: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并在各州范围内标明治水经过的地点、特殊贡品的产地、少数民族寄居点和直接通往帝都所在地——冀州的水道运输网等多种作用。因此可以说《禹贡》所描述的情况既是舜禹时代实施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录了《战国策·燕策三》片段,题为《荆轲刺秦王》。该文有一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但这句话还有两个关键的字"贡""职",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相似文献   

3.
答:“州”在我国出现较早,《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提到了“九州”的名称和位置,其他的先秦史籍,诸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等也都有“九州”的记载。然而。先秦的“九州”只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地域观念。直至秦统一确立郡县制度,并没有“州”的设置。到了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展,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因名称多采用《禹贡》和《职方》中的  相似文献   

4.
甘肃“属《禹贡》雍州之域”说,早已成为人们对甘肃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赞美之词。笔者认为此说疑点甚多,特提出来以就教于方家。一首先从《禹贡》九州疆域同华夏族居地的关系说起。众所周知,《禹贡》这部地理文献,其作者是华夏人,所荟萃地理知识概为华夏人视野所及,导水、导山、土田等级和贡赋等的记述表明,九州疆域乃华夏族所居,原本不含四夷之地。  相似文献   

5.
《禹贡》作为《尚书》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理想化大一统王朝治国理政的施政纲要和地理文献。近百年来,《禹贡》相关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关于《禹贡》的成书时间、性质、宋代《禹贡》学术史、《禹贡》九州、山川地望,以及五服制度等成为学界分歧和论争的焦点。本文对百年来国内《禹贡》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述评。  相似文献   

6.
田晓岫在《西藏载入中国版图始见于(夏书·禹贡》(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禹贡》所记“九州”包括今日西藏。《夏书·禹贡》是第一部记载中国版图行政区划的地理著作。《禹贡》作为我眼一部地理志经典,其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可否认的。俄今存(十三经注疏》中(禹贡》将所记,九州之中,就包括了今日之西藏。今日的西藏在当时属于九州中的梁、雍二州。粱、雍二州皆以黑水为界。关于黑水的位置,《禹贡》记:“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危”(围、卫)在藏语里意为中心。三危(围)意指三个中心地区。清康…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国的“初为赋”(《史记·秦本记》)究竟是“初为”田赋,还是军赋,或者是口赋?近年来有些学者否定田赋或者军赋之说,提出了口赋之说.如林剑鸣先生在他的新著《秦史稿》中就说“初为赋”是中国“最早的人头税,也就是……口赋”(第190页).熊铁基先生在《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一文中说:“‘初为赋'就是‘初为口赋'”(《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初  相似文献   

8.
“问鼎中原”的来历鼎,我国古代被视为五权的象征,始于夏朝的九鼎。《左传》宣公三年(前606年)载:夏朝初年,会九州州牧(九州的长官)贡铜铸九鼎,其上刻有全国各地山川、异物之图形,代表九州,象征夏王朝拥有天下,置于宫门之外。从此历经商周,都将九鼎视为传...  相似文献   

9.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之说。《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以及《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见当时把粟与土地作为田赋征收依据。高中课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节也讲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  相似文献   

10.
徐州本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曾运乾注(下同)——九州之名旧矣,此言禹别九州者,禹始分画州界,立名山川,斥大中国区域也。任上者,郑云:谓定其肥硗之所生。江声云,土肥则所生丰,土硗则所生俭,视其所生,准其赋以制贡。]……海岱及淮惟徐州。[传云: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淮(水)沂(水)其又,蒙(山)羽(山)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又,治也。艺,传云:可种艺。大野,即巨野  相似文献   

11.
三、上古至明朝有关台湾的文献记载《尚书·禹贡》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理书。它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分为九州,其中的扬州,北到淮河,东到海洋。台湾第一部方志《台湾府志》,便说台湾属于扬州之域。而且有人说,《禹贡》所说的“岛夷”,就是指台湾的“番人”。  相似文献   

12.
有关我国地名的记述,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古的地志为《禹贡》和《山海经》。《禹贡》成书于春秋战国,它用自然分区方法,假托大禹治水的事迹,历述九州范围内的山脉、河流、物产、土壤、贡赋以及交通线,所载的地名约有一百三十处,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科学性、综合性的地理著作。较《禹贡》稍早的《山海经》,历举山岳的位置和各地产物的情况,记载的地名约为《禹贡》的十倍,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理书籍之一。以上两书是研究我国古代地名的最早的重要著作。此外,《周礼·职方》,成书于战国时代,指出九州内的重要山镇等,同样是研究古代地名有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左传》、《国策》、《吕氏春秋》、《释名》《淮南子》等等,均有关于古代地名的片断记载。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一提起“九州”,总会想到禹铸九鼎以象九州的传说,认为九州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在先秦文献中确实也多次记载着九州的名称和地望,诸如:《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的过程,说禹先从冀州开始,先后治理了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境内的主要河道。并明确指出各州的地望:“冀州,既载壶口,沼梁及岐,既修太原,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堪称一部“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蕴含着我们这个世界上古时代的丰富信息。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其中很多宝贵的信息并不为后世的读者(包括今天的研究者)所理解、所重视,常被斥为怪诞不经,甚至被视为神话总集。今天,我们应该让《山海经》从神话回归历史,恢复它是上古时代的一部信史的本来面目。汉代刘秀(欲)在《上(山海经)表》中写道:“《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东晋郭政在《山海…  相似文献   

15.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16.
碣石之名,始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碣石”一名有二处:“夹右碣石,入于河”及“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笔者略述管见:虽“碣石”一名,实二地也。无棣大山《禹贡》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史记·夏本纪》云:“夹右碣石,入于海”。二者所指“碣石”为同一座山体,即今无棣大山,昔称“碣石山”。此山位于今山东无  相似文献   

17.
“折变”是宋代重要的一种赋税输纳方式。《宋史》记载:“自唐以来,民计田赋外,增取他物,复折为赋,谓之‘杂变’,亦谓之‘沿纳’。吃这里的“杂变”、“沿纳”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折变。宋代收税入有常物。而一时所需,时变而取之,使其直轻重相当,谓之‘折变’”。按此言,“折变”是来赋税的输纳方式,收纳原则是“使其直轻重相当”。可见,晚唐以来的“沿纳”和宋代另名的“折变”原本有固定的物品,即所谓“入有常物”。只因官府借口各种需要,才将原定之物“变而取之”,折成其他钱物征收。一、“折变”渊源及原则失衡统治者为什…  相似文献   

18.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  相似文献   

19.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20.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