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意”作为词作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意”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展开了词意之论,使古典词意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明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从创作角度对诗气的考察.上述三方面,继续展开了诗气之论,使古典诗气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儒学全面复兴的时代,儒家文艺思想不仅直接指导着诗歌的创作,也间接影响着新兴词论的发展走 向.儒家诗教对两宋词论的浸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雅黜俗、义归雅颂的理论导向;温柔敦厚的审美旨归;对"变风"、"变雅"的接受与倡导.宋代词论为清代词论向系统化和深入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代词话批评视野下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创作主体论、创作特征论以及词史地位论。在创作主体论维度,词论家们肯定苏轼的才华与品行,并为苏轼之误进行辨正。在创作特征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和词作的创作技巧进行论析。在词史地位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从学者品评和词体发展两个方面论评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金代词话对苏轼的论评从不同的视角将人们对苏轼的认识进行了深化与完善,为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词学政教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政教批评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运用;政教之论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由宋到明,词学政教批评的色彩较为淡薄,但发展到清代,不少词论体现出鲜明的政教批评的视点和色彩。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阐说的内容主要围绕诗词同道,词的创作旨向要入乎雅正、合于风雅之义来加以展开。上述两个维面将古典词学政教批评的内涵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宋代词学思想在神宗、哲宗朝步入成熟期,创作主体论的发生则是词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才情并重"是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的主要特点。所谓"才情并重",一是强调"多情对景易感"的心性;二是讲究学问与功力,即"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学问与功力在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征引故实与化用前人诗句。这时期词学创作主体论多为零星散漫的议论,但它构建了创作主体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12.
叶恭绰先生编的<全清词钞>是收录清词最多的选本.作为一个选本,编者在弃取之间就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通过对<全清词钞>的粗略阅读,大概得出以下几点:标榜抒写胸臆,率尔而作,反映重大现实题材;主张革新词之格律,提出"能合乐、有韵脚、雅俗能共赏"的新词律观;并且在<全清词钞>的编辑过程中,努力实行其"搜罗宏富、审慎精严"的词学文献观.  相似文献   

13.
论王士禛词     
通过比较《阮亭诗余》、《衍波词》两本词集,考察与王士禛词集相关的序跋评语等文献资料,分析王士禛扬州前期、扬州时期与扬州后期的不同词学风格。《阮亭诗余》中的作品主要是追摹唐宋词名家,用晚唐词之含蓄来补直白近曲之病;《衍波词》主张突破晚唐小令,师法南宋慢词长调;在离开扬州后,王士禛没有完全缺席词学活动,参与评点了多部词集。  相似文献   

14.
曹溶是清初著名词人,浙西词派先驱。故国之思、追悔之情、复国之意,是其词的主要内容。由于特殊身份,表现这些主题时词人采用独特的手法,尤其是融今典于比兴的词史笔法,不同凡响。曹溶词或沉雄悲壮,或轻倩婉约,或高雅脱俗,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15.
略论孙麟趾的词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词学理论往往重于赏析 ,关于词的创作很少论述。清代词论家孙麟趾则立足于词的特殊体性 ,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 ,从立意、技法、字声三个方面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词学理论主张。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词学理论 ,对于指导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我国的词学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诗词文章,意境之中有空间、有荡漾,神明里透出幽深,不但传达着作者的生命情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意识。从“空白”论的思想渊源入手,浅析其内在意蕴,及其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并通过分析“空灵”的美学意义,力图探寻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的内在精蕴,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综观近现代词集评点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1895年。这一时期,常州词派占据词坛的重要位置,词集评点多出自常派词人之手。代表人物如庄棫、谭献、陈廷焯等。他们接受并继承常州派的主要观点,同时以词集评点为载体,深化和完善常派词论。第二阶段为1895—1919年。这一阶段的中国,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在词体益尊的情况下,词学批评逐渐向两极发展,词集评点亦然。这一时期也是词学观念逐渐向现代化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为1919—1949年。这一阶段的词集评点正式进入现代词学的范畴。在新旧文学的交替中,词学也出现传统与现代的并存。  相似文献   

18.
以缠绵清绝的《秋梦庵词钞》成为独秀一时的词坛“春兰”、将岭南诗的雄直之气与浙西词派的审美观念融合为自成一格的词学趣尚、以承上启下的词学交游活动推动近世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是构成叶衍兰词学贡献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有效推动近世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是叶衍兰最主要的词学贡献,也是其词学贡献文化意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曹志平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63-65,104
李之仪首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视词为一种文体,在理论上把词提高到与诗、文等其他文学样式分庭抗礼的地位,强调了词体的独特性和词艺的特殊性,表现了他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精妙难能的词学理想境界的追求。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理论,在北宋词学批评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翔凤是常州词派第二代成员中相当重要的词学家,他的词学理论直接继承张惠言又有所推进。他在解词方面,虽然也运用今文经学的思想方法,但同时从小学入手,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他在解经时存在的附会缺陷;关于常州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宋翔凤将其发展为一个综合学问、阅历和情感三位一体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宋翔凤的词史观也颇有客观理性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