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念 《东南传播》2013,(8):42-44
如今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2000年至今的十余个年头,网络文学在市场化探索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网络文学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新思路,交互媒体作用下文本与影像的摩擦迸溅出“双赢”的火花.透析网络文学改编热现象,鸟瞰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经历的起伏,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丰富了华语电影的类型缺口.新形势、新理念的元素灌输使网络文学在变革升级中,不断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发展进程,使电影改编在历练摸索中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12):67-70
李碧华小说内涵丰富,折射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因而一经改编为电影,往往成为评论界学术圈的热门话题。其中,陈凯歌改编《霸王别姬》,取其壳而去其骨,放弃了一部分人文关怀;徐克改编《青蛇》,删繁就简,明了地突出了人文主题;而香江鬼才关锦鹏改编《胭脂扣》,写着文人的魄,诉着港人的魂。本文对其三部代表作《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及其改编影片进行比较阅读,在小说与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比较中,分析其中借助"寻爱"这一主题折射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最终需指向"回归中华文化血脉"之必然。  相似文献   

3.
武瑾 《今传媒》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赵慕妍 《今传媒》2016,(4):94-95
由于叙事元素相似,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在叙事上还会有差别.文学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最难镜像化的小说",但是李安运用巧妙的叙事技巧对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尼采在《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中说到:"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是具有一个意义的多元,一个战争和一个和平,一群家畜和一个牧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本文将从肉体理性的多面即——多元的意义,战争与和平,家畜和牧人方面并从封建势力的代表陈佐千即"火",弱势女性的代表颂莲即"水",以及火为了防备水而筑井即陈府残忍的家规,探析小说与电影中命运相同而性格不同的两个颂莲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上的云南民族志影像 1923年,云南省长兼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为纪念"护国讨袁"战争.请香港友谊电影公司来昆明拍摄了一部名叫<洪宪之战>的电影,并在当年七月以"革命荣史战争哀情巨片"在昆明逸乐影戏院上映.云南的第一部电影(默片)问世了.  相似文献   

7.
余目 《新闻世界》2012,(3):127-128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年创作的一部电影,它改编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中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相似文献   

8.
电影改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电影开始具有叙事功能起至今,文学与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历史。笔者试图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切入时下比较盛行的改编方法,试图为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英国影评人皮特·布拉德肖说,这部电影证明了让·鲍德里亚关于海湾战争的经典判断——这场战争是不曾真正发生过的、后现代的、由电视呈现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电影从新闻事件中取材自电影创作伊始便层出不穷。近年来,许多造成社会热烈反响的新闻报道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作品,这类影片大多取得不俗的票房业绩,有的还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本文就非图像新闻事件改编为电影的现象作研究,即以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被改编成的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电影在改编过程中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是电视剧领域一个热门现象.改编是一种文化艺术策略,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丰富文化市场增加精神产品,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拟从电影改编电视剧的可能性及动因入手,结合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经典案例,对大银幕到小荧屏的现代转换做一简要分析,寻求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的深层原因和改编策略,以期对今后电影的电视剧改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辉 《现代传播》2007,(2):24-27
本文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从三个方面:即改编的可能性与动因、文本作者如何被电影作者置换和改编电影的消费与获利,分析并阐述了改编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它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吸引来更多的观众,而且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这种作为文化产品的改编电影充斥整个市场,作为观众的消费者就会变得愚昧麻木,缺乏对文化产品的鉴别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纪录电影通过纪录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历史发展的概貌,用真实可信的银幕形象和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来感染观众和影响观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新兴电子媒介产物的纪录电影和其他媒体一样, 与战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战争中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工具。英国导演哈莱·瓦特在1941年摄制的以轰炸德国为内容的《今夜轰炸的目标》,以昂扬的精神成为战争后期盛极一时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影视盛行的当下,儿童文学以内容资源形式进入儿童电影实现其跨媒介传播.儿童文学的影视之旅,不仅有效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通过改编的方式,使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获得"源头活水".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文学影视之旅历程的回顾,探析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以期更好促进儿童文学的多元传播,探寻到儿童电影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淘气包马小跳(漫画升级版)》根据经典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改编而成,采用了孩子喜欢的漫画形式,在低幼儿童群体中掀起阅读高潮并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淘气包马小跳(漫画升级版)》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其从成人视角向幼儿视角转化、用漫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个人英雄主义与政治集体主义;宗教道德与仁爱思想;"拯救世界"的正义性与抗击侵略者的民族性,这些二元范畴成为中美战争电影各自的身份标识。国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矛盾、革命与人性冲突一直是中国电影创作与意识形态的角力场。从价值观的传播价值来看,"后革命"时期的中国战争电影需要新的叙事策略,以引导中国观众对神圣革命、集体主义等观念进行新一轮理解和接受。美国战争电影将宗教、政治和道德一体化,其叙事特点和文化传播策略与我国同类型电影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开心麻花"融合话剧与电影两大艺术的异同,平衡二者关系,实现了艺术的跨媒介发展。在电影创作上,"开心麻花"充分借鉴话剧的创作经验,利用电影独特的视听特色,分别在影视美学、人物设置以及空间调度三方面展现出匠心独具的叙事特色。影片故事的荒诞性、人物的修辞性以及场景的空间性在继承"开心麻花"话剧风格的同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电影风格。"话剧+电影"的叙事转向促成了"开心麻花"电影品牌的建构,同时为今后话剧改编电影、原创喜剧电影的发展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法国罗桑日影片公司1983年出品的电影《斯万的爱情》,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伟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改编而成的。由于小说原著的特殊性,电影的改编被认为是突破了一个禁区。在我看来,则是打破了原小说不可改编的神话。据说许多电影大师们曾几度想改编均未成功,前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才出现了这部《斯万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