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探索一条使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在1998年9月,提出了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为目的的“读书·积累·发展”的语文教改实验课题,并选择了吉林大学子弟中学这一可以为学生读书提供良好环境的学校进行实验,选择了年轻肯干、敢于探索的杨宏杰老师作为实验教师。三年来,杨宏杰老师为这一研究课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在语言能力上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完成阅读积累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4.
杜相华 《吉林教育》2008,(15):82-83
阅读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阅读积累是学生语文的基石。但是,一提到积累,我们往往认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抄录一些好词、好句或好的段落。其实这远远不够,或者严格一点儿说,这根本就不能算是积累。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有兴趣的积累,而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不得已而为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现实中,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其语文阅读则仅仅限于课本和少得可怜的辅导书,阅读积累极为贫乏。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逐步提高语文素质。为使这些落到实处,针对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应把握好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框架阅读——咀嚼阅读——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7.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传统语文阅读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阅读者进行自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表达的一种好形式,也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一条很重要的措施。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在实施语文薪课标的当下.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动笔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  相似文献   

8.
黄秀莲 《广西教育》2012,(25):16-17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强调:“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与运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具体来说要从诵读、品悟、运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来的写好诗文的千古诀窍,这话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可见,广泛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把语言积累自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将“丰富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并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积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景美、情美的文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学生读书。强化课内外阅读,并予以积累,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积累,正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古代哲人先贤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苟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无不强调,既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又要在背诵中进行积累感悟,获取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那么,我们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积累方法,以提高语文能力呢?我有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内涵,强调了阅读可以使学生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非常必要,出发点是充分认识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初中生的心智发展程度,着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落脚点是中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在积累上下功夫,在运用中培养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学会语文的“学习”,学会认识事物,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服务。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养分,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学会读书,学会语文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学生大量阅读的今天,一个不引导学生读书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一个只叫学生阅读,而不关注学生读什么书,不关注图书馆的语文教师同样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目前,肖阅读观念牢牢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外化为阅读行动时,图书的来源问题成为了阅读的瓶颈。这一瓶颈如果解决得不好,必然加重学生购买图书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制约着学生的阅读的品质、效果和阅读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就应该从阅读的数量人手。作为语文教师,要纠正忽视阅读量的做法,提倡“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的,所以如果学生只有初中三年六本语文课本,加上六本课外读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一种学习,一种积累;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运用。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博览群书,才能使学生的头脑变成一个语言和素材的蓄养池,再加以内化吸收,作文时就运用自如了。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花时间阅读,在阅读中学习作  相似文献   

17.
贾凤珍 《河北教育》2002,(11):40-41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广博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引导他们拓展学语文的环境,多读书,读好书,以大量阅读来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滋润作文。一、随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当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19.
周丽萍 《陕西教育》2009,(7):109-109
古人曰:“能读干赋,则能为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而且,在各类语文试题中,阅读所占比例也较大。那么阅读何以如此重要呢?细究之,不难明白,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进而形成语感,从而感受语文美以致渐能为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诸灵康 《现代教学》2010,(10):31-32
●注重语言积累、注重思想人文积淀,是语文教学高效的根本途径。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注重阅读,喜欢阅读,扩大阅读。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