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曹刿论战》是中学教材中的重要古文篇章之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了《曹刿论战》的全文,把鲁齐之战做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因此,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搞好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对《曹刿论战》的教学,不但可让学生学到古文知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特别是在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作为初中教材的传统名篇,教学时许多同行只偏爱曹刿,忽略了文中另一人物庄公形象的引导分析,即使注意到也只是一带而过,简单地将之定性为“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形象。鲁庄公真的那么“鄙”吗?曹刿乃一介平民,又有点恃才自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这里有一个一直让我困惑的问题:当时齐国剑拔弩张,鲁国的形势千钧一发,庄公和曹刿此时最应该讨论的是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即如何退敌,而曹刿却在大敌当前之时与庄公讨论"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如果鲁国此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考对古文的考查占很大比重。而各种考查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考查考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要想对古文理解准确,就很有必要对在古文中占有很突出特点的对仗现象进行全面了解。文章主要以苏教版中教材《屈原列传》一文为例,运用训诂学的理论来解词释句.以帮助学生总结一条理解古文意思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说话,是一种交流的艺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中,很多文章都体现了人们的说话艺术。我们阅读古文,不仅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从中学习古人的说话艺术。下面一起学习这些"艺术"。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曹刿论战》中,面对"齐师伐我,公将战"的紧急情况,曹刿请见时,就  相似文献   

9.
杨坤 《学语文》2003,(4):36-3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文章除了正面描写曹刿的远谋、沉着、冷静、果断外,还用鲁庄公作侧面烘托他的军事才干,使曹刿这一形象丰满感人。对文中的鲁庄公,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国君。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一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言经典作品之一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二百二十二: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近来再教这篇课,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我认为长勺之站的首功应归于那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没有注意根据文学形象的特点展开教学。不能使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应根据作品形象特点,通过感知鲜活的形象,认识事物、启迪思维、发展语言、获得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品赏《曹刿论战》一文,人们往往欣赏曹刿这个深谋远虑的主人公形象,而对鲁庄公这个个性亦甚鲜明的次要人物关注不足,甚至产生误读。究其原因,曹刿形象太完美了,几无缺点,而鲁庄公确实瑕疵多多,再加上篇首定调以及作者对比反衬笔法的运用,误读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结合背景,深研文本,去重新认识文中的鲁庄公形象。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没有注意根据文学形象的特点展开教学,不能使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应根据作品形象特点,通过感知鲜活的形象,认识事物、启迪思维、发展语言、获得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一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中曹刿的大智大勇、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是文章的重点,但对处于宾位的鲁庄公却往往据一个“鄙”字概括为平庸国君、昏君。笔者以为,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近几年各省市中考都不约而同地加大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曹刿)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为此,我多年来一直在探讨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方法。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系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中学课本和很多古文选本都多次选入。在解说这篇名文时,一般视为“弱军(鲁)战胜强军(齐)的有名的战例”。审诸历史,这种说法并非确论。在人们.的印象中,春秋时代的齐是大国、强国,兽是小国、弱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为此,我多年来一直在探讨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方法。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20.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我想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文较之白话文更难理解,为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