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把不可知论等同于唯心主义或其它哲学派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讲不通的。本文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不可知论赖以建立的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基础。指出: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作为不可知论的哲学基础,而不应把它们视为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乃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认识中的相对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导致不可知论的两条基本途径。文章最后对不可知论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不可知论是一种关于认识的理论,如何对它进行定性分析,在哲学界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它当作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持否定批判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利于今天科学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不可知论的性质重新作一恰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理性是有限的,在感觉以外是什么也不能知道的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休谟就是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为什么提出并建立这样一种学说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呢?本文试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4.
关于认识和实践的问题,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之一,其中又可分为若干问题。现在,我们把有关问题的争论意见,简介如下。不妥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不可知论的问题 (1)反映论和“可知论”是否同一个范畴一种意见认为: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有两派:一派是可知论,另一派是不可知论。第三种派别是没有的。可知论也就是反映论,它是唯物主义原则,不是唯心主义原则。黑格尔虽然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这不过是说明他和康德的唯心主义的区别,决不因此他就变成可知论者或反映论者,因为,归根到底,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世界最基本的起源,而决不是什么现实世界的反映.可见,可知论是说世界可以为知识所反映,反映论是说知识是对世界的反映,二者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汪信砚先生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汪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论已经过时,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破灭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的重构,应扬弃反映论及其真理观,建立以主体性为出发点的“非经典认识论”.笔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汪先生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误解使他走上了不可知论的歧途,不可知论的立场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误解使他彻底抛弃了反映论及其认识理想,进而演绎出了带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非经典认识论”.本文最后指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是推翻而是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6.
量子力学与“量子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力学的一些思想对人们的哲学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是“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测不准原理”)和“因果关系的几率描述”。量子力学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毫无联系。但是,量子力学强调逻辑实证,通过科学抽象和理想化对微观物质粒子行为进行研究。因此,把量子力学的原理推广到研究人的发展过程是不足信的。“量子教育学”是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产物。“量子教育学”错误地解释了量子力学的原理,认为“正是我们的主观性决定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世界带有主观性的结论不是不可以接受的”。“量子教育学”因此认为人的认识完全由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决定,学生可以毫无原因、毫无规律、毫无量变的积累而“突然”成长和发展。显然,“量子教育学”的认识论基础盖源于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的哲学,陷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分析来"拒斥形而上学",对哲学,特别是传统哲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他看来,命题的意义来自经验事实,其实事实也只不过是主观经验范围的东西;从他的逻辑原子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表现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在20世纪初对俄国马赫主义的批判中产生的。物质定义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物质定义划清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坚持了辨汪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洛克的经验论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为前提的,相信人能够认识外在的客观事物,最终将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和系统化。休谟从经验主义原则出发,不承认经验之外的任何对象的可知性,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哲学则主要倾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种二元论。三种哲学体系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其自身独特的哲学体系,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言意关系是魏晋玄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哲学史家都把它归入认识论范畴,认为这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论争,并进而把它们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垒。从宏观上看,这种划分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微观上,我们的研究尚不够充分,许多细节要么被忽略了,要么还没有得以展开,要么失之简单粗糙。本文试厘析于下。  相似文献   

11.
物质有分别指谓具体物质形态、物质世界、客观实在等三种涵义。区分这三种涵义、对于划清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批判不可知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正如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一个“圆”字,在学生的大脑中竟有五种不同的观念形态.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应该调动“主体”的思维能动性进行主动建构,并利用认识的运演性从自身执行的运演中抽象出正确的概念.对于建构主义应吸收其合理内核,进行去粗取精的研究,将它与激进建构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我论”划清界限,避免走向唯心主义和否定一切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列宁专题文集》哲学卷收入列宁著作14篇、相关重要论述23条。在这些文献中,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揭露了马赫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实质,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我们进一步厘清哲学认识上的是非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一般传统的说法,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在某些哲学专著、论文、辞典和一些哲学教材中,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观点加以肯定,似乎这种观点已成“定论”。但我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斗争中总结了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的局限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马赫主义的斗争中,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形似但有根本性质和方向的不同。杜威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工商业迅猛发展的美国,陶行知的理论则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杜威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陶行知的理论则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并把杜威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不可知论转化为唯物主义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包大明不可知论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古已有之,而且在近代和现代哲学中仍有不少哲学家持有此种观点。这种学说认为:人们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是无法知道的。由于不可知论的这种认识观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史上,休谟的怀疑论被划分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阵营。但深究其思想,对哲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即便对当今社会,也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休谟怀疑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其主要内容,重点从历史价值、当代价值两部分来揭示休谟怀疑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可知论(Agnosticism)一词,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不可知论"一词虽出现较晚,但具有不可知论思想的哲学家却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康德和休谟都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作为不可知论,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理论中的脑科学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科学研究普遍使用还原法把大脑分解成各级亚层次结构,在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等水平探讨大脑的高级功能。而事实上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还原式的研究必然丢失大脑的许多功能,从而使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或机械论的诠释误区。教育者在引用这些脑科学研究结论支持其教育理论观点时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本文以系统论和整体观为指导,辩证地分析了教育理论中值得探讨的有关脑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