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面对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试图从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往往无视自然的存在,肆意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造成我们生态之居的恶化,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生态的关怀,这在当代文学上已十分明显地反映出来。本文欲对当代文学的这一现象进行归结和分析以期对生态文艺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从对自然的尊重出发,主张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在与自然的诸多关系中,"天人合一"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人类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思考和面临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先贤关于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渊渊哲思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前导。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消耗的自然资源同时剧增,生态问题日益尖锐。我们应摒弃建立在"人类独尊"观念基础上的以征服自然和征服他人为目的的价值观,进行生态化治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达成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为此,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实行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二要改变消费方式,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推行简约的低碳生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反对过度消费和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耗用。  相似文献   

6.
7.
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明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区别于其他流派生态观的理论特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精神。天作为一个哲学系统的最高范畴,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表现。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观,还是一种生态观,一种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当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者从多角度对云冈石窟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生态批评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在考察云冈石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其深刻的生态美学蕴涵,揭示其独特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现代科技观与生态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内涵,这一思想也对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及其生态恶化后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近代以来的天人对立的科技观是现代生态恶化的根源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应该成为当代科技观与生态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实现从天人对立生存模式向天人合一生存模式转变,是人类从生态危机的困境中走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在生态灾变救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中,人们习惯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再配合现代工程技术的手段去救治生态灾变,而很少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价值。因而,即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态灾变救治后,我国的生态灾变救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究其原因,还是在生态灾变救治过程中,指导思路出了偏颇。而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有价值,谈谈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态灾变救治中的特殊价值,以便给我国的生态灾变救治提供一条新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掏了燕,死一院;掏了火石戛戛,死一家家"是陇中农村民众熟悉的谣谚禁忌俗语,属于典型的生态民俗。这种禁忌主要源于当地民众感恩于家燕和火石戛戛大量捕食害虫、喜爱它们与人为善的生活习性以及人们忌恶求善的生态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生态禁忌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儒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朴素的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在生存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不能为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现时代应该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依靠深入民心的律令,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时令禁护;道德教化是律令实施的基础,刑罚是律令实施的保障。虽然古代有很多生态保护制度,但也存在生态失衡问题。反思古代生态保护的得失,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所在,是中国古人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其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平等观、统筹观和发展观的多角度分析,旨在为我们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为标志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即西方主客二分的世界观所造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独特的环境思想和生态理念越来越被学术界和思想界推崇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其渗透在侗族人民的日常文化及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调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至今日,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仍对侗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着重要影响。全面解析并汲取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可以为侗族地区提升生态治理成效提供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以天人合一为视野重新认识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关系着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有助于摒弃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观,进而对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与践行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理论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每一种过去相对不变的艺术板块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改变和重构,不少过去似成定论的价值理念正在模糊和消解,艺术生态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解决艺术生态危机,本文提出借重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智慧,改变旧有的价值观念,重建新的艺术生态价值观,并就此阐述了艺术整体性关联的、互动和批判的、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