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立 《文教资料》2009,(20):105-107
19世纪.传教士借助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压力,攫取了在华传教的特权,在中国进行传教、开办医院和学校等活动,虽然本质上属于文化侵略,但他们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慈善事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对传教士所开展的一系列的慈善活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推动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教育与考试给予诸多关注。他们对福建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具体实践场景、科举考试制度和科场的细节以及教育与考试存在的弊端等进行记述与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传教士们着力兴办教会学校和引入西式教育,并鼓吹基督教文明,为福建地方教育带来变革气象。  相似文献   

5.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到中国从事宣教活动。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传教士在华开办教育初期,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门,通常为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均为小学。这些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礼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  相似文献   

6.
陈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02-103
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活动中。创办报刊是一种迅速又广泛的传播方式。在20世纪之前。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以他们办报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李芸  尹国安 《新高考》2010,(3):43-43
一、西方传教士是如何来华的 传教士来华一般来说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但后来雍正下令禁止传教士来华。大规模来华则是从晚清开始的,有三个关键性的年份:1844年、1860年、1901年。  相似文献   

8.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传教士作为来华外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一、教会学校的创办及特点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宗教教义。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已经开始传播自己的教义,这种传播起初是从中国的周边开始的,作为传教的一个手段——建立教会学校,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兴起。这些教会学校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近代的一些教育理念,成为晚清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为背景,以西方传教十在华的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为主线,着重考察了国民性问题在其传教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并以他们采取的“西艺-西知-西政”和“由上而下”两条各有特色的开民智路线作了探讨,尽管其活动主旨在于传教本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具有警醒奋起和变化民质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中国,在欧洲风暴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起步。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乃是一种化的变迁,是传统化在新的经济政治和外来化冲击的条件下发生的深刻变革,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经济政治的长足进步。因此,伴随着晚清中国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中国现代化思潮也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演进着,从观念和化的深层结构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教会教育对近代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经历了创始、发展、成熟、备案与调整以及接管五个阶段,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等较为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其办学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仅次于官办学校,对福建近代教育的现代化历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在俄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两大派别—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围绕俄罗斯是走西欧的道路 ,还是保持斯拉夫民族和俄国社会的传统及其独特性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今天正确理解俄国的现代化道路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借鉴,对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提出背景、特征、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对财税法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队伍和教育管理现代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现代化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日本两国大体上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迈出了早期现代化的步伐,而两国发展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日本的维新是由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主动在全国推行,明治政府为了集中政府权力,成立了专门负责引进、移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中央机构。这些中央机构,都以"激进改革派"人士执掌。而中国只是由地方上的几个大员,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其他对洋务有兴趣的总督或者巡抚在他们的辖区办理。洋务新政时期,未能建立任何一个推动资本主义改革、引进西方学术和技术以及机器设备的专门机构,没有一个机构来设计、制定有关推动洋务新政的方针政策。在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方向上,中日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洋务新政初期引进的军事工业,全部是官办,此后开设的民用工业项目,大多是官督商办,民办企业极难生长。清政府没有提出促进民营企业的任何政策。日本则实行了两个并举:引进资本主义企业与引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举,举办官办企业与鼓励民营企业并举。尽管两国都具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但与真正的现代化进程相比较,尚有距离。洋务新政与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难以作真切的比较。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这些改造刺激了日本社会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生,推动了日本社会向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日本产业政策向自由资本主义方向转换。这个转换,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可见,落后国家只有转换国家体制,才可能全力推进资本主义的产业政策和文化政策,才可能赶上现代化的潮流,而中国在19世纪内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很难迈出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译著是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形式。通过早期传教士的翻译、教育期刊的介绍及留学生的译编,教育译著随之被传入到中国,教育译著的导入加快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学科分类体系的形成并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哲学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事件,它更是一个现代现象、一个哲学事件,是一种人文形上学的代表趋势.而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之独特性而言,这种趋势更加具有其特殊性与关键性.  相似文献   

17.
"以俄为师"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光礼 《煤炭高等教育》2003,21(3):34-36,67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对外学习的过程,建国初期的“以俄为师”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教领域的“全面学苏”其实是必然性与偶然性机缘凑合的产物: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以俄为师”是惟一的选择(必然性);但就当事者的主观选择而言,“全盘苏化”只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学习方式(偶然性)。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的空疏之风,打破八股取士制度的禁锢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要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什么时候人才能全面发展呢?是否一定要等到共产主义社会呢?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怎样?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的空疏之风,打破八股取士制度的禁锢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