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3年6月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与旧版相比在内容和体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从总体上来说,新版的编写贯彻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例如: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方面,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有: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31页),“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35页);东汉光武帝时,“加强监察制度”(32页),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到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  相似文献   

3.
刺史一职,乃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的。而苏俊良先生认为,这“只反映部分历史事实”,“却忽略了两汉刺史的职权范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演变”。这个分析是中肯的。 政治上,两汉刺史除对郡国二千石实行监察外,对另外的监察侧重有所不同。 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正如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引用清人王鸣盛语曰:“历考诸传中,凡居此官者,率以督察藩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大函及附陈家麟同志所提意见,均已敬悉.谨奉复如下:1.拙撰《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一文,着重在于对制度的探讨,以及这一机构在封建国家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叙述很简略,有些注意不够.2.关于十三部刺史的问题,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见中华标点本第三册741页).顾炎武称赞此制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少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他又认为刺史的六条问事,是"百代不易之良法"(见《日知录·部刺史》条).《汉书·地  相似文献   

5.
西汉政府在派出刺史监察地方的同时,为使刺史能做到刚正清廉及秉公执法,规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察和考核刺史的制度,保障了刺史监察的到位。  相似文献   

6.
李翱在穆宗朝初为考功员外郎兼史馆修撰,之后常年外放为地方官,历任郎州刺史、舒州刺史,后入朝为礼部郎中,终穆宗朝名宦不显。《旧唐书》把李翱于穆宗朝贬朗州之事提前了一年,误系于元和十五年,而《新唐书》之《李翱传》所载抗旱治郡之功当为李翱穆宗朝治舒时所为。  相似文献   

7.
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据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将之定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仅此一年。然而综合杨谭《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及新旧《唐书》等有关材料来看,杨谭出任桂州刺史应在至德二载(757),离任应在上元二年(761)四月后,首尾共有五年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所定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以及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显然都把时间范围定得太窄了。  相似文献   

8.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9.
形成于西汉中叶的督邮监县制,当上承秦及汉初的"都吏循行"。督邮按部刺举,上至王侯、令长,下至乡亭有秩、豪强,无所不纠,而以监县长吏为要。此举标志着西汉已形成了郡县二级地方监察体制。初,督邮对郡守负责,与刺史无涉。但刺史在地方官化的过程中,逐渐左右了督邮。至东汉,郡县两级纵向垂直监察系统得以打通。两汉政治经济之大环境,督邮与郡守之关系,督邮自身之素质,是影响督邮监察效果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它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监察制度的基础。御史监察系统方面,御史大夫领导下的御史府行使中央最高监察权,西汉末期交由御史中丞掌管。地方上,秦朝的监郡御史、汉朝的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员,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以谏议大夫、中大夫等为代表的言官规谏系统确立并起到一定的监察作用。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系统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六条问事》出现,开始了监察制度法律化的进程。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虽不完善,但它强化了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一地方监察制度可追溯到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夏、商、周的地方机构中设有监察官吏,称之为“方伯”。“千里之外设方伯。”①“受命于王,以监察一方者,谓之伯。”②秦之监察御史,汉之部刺史负责地方监察,隋唐系中央派往地方的官员负责监察,后来兼有了地方行政、军事权。明代建立后,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明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沿袭元朝。吴王元年,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军事上改元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监察机关仍称卸史台,地方由行中书省统领一切。当时虽建立了吴王政权,但还未完…  相似文献   

12.
(一) 《刘禹锡集》中有一首《答杨八敬之绝句》,自注:“杨时亦谪居。”这首诗写于何时? 我先从《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纪下》发现: 大和九年六月“壬辰,诏以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襄武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李宗闵贬明州刺史。”七月“壬子,再贬李宗闵为处州长史。”“戊午,贬……户部郎中杨敬之连州刺史。”查出杨敬之于大和九年贬连州刺史,能说刘禹锡这首诗是大和九年写的吗?不能。从刘禹锡自注“杨生时亦谪居”这句话来看,应作于刘禹锡贬谪、杨敬之也贬谪期间。大和九年刘禹锡为汝州刺史,不能算是贬谪,与“杨生时亦谪居”的“亦”字不合。后从《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发现:  相似文献   

13.
南朝典签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前期典签为刺史自辟之属吏,在州府内处理文书事务,职权地位卑下;中期典签由皇帝任命,监察州府以制刺史之权,是朝廷与州府沟通的重要政治通道,为特种监察官,职权地位隆盛;后期典签不再充任朝廷与州府中间人的角色,职权地位走向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大文学家之一。青年时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唐顺宗(李诵)时,因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比较进步的政治集团,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从此,“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死于柳州任上。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在永州,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寻觅山水之胜,寄情于自然之美,写了有名的《永州八记》(实际上是九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秋。  相似文献   

15.
柳痴: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树木成材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被称为柳痴的作者柳宗元深得种柳之真谛,他在柳州刺史任上,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最终为官一处,遗惠一方,使得瘴气横生的柳州面貌大改。  相似文献   

16.
新出墓志中多有郁贤皓及其《唐刺史考全编》所未及见者,利用新出墓志校补《唐刺史考全编》亦是完善唐代刺史谱系的主要手段。文章以《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编》为中心,对《唐刺史考全编》所收河东道刺史进行校补,以期进一步完善河东道刺史谱系。  相似文献   

17.
一、校勘 1、卷121《宋纪三·文帝元嘉二十一年》 冬十月,以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刺史,犹戍石头。(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第3821页) 按:考《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七年,“冬十月,……以左将军竟陵王义宣为徐州刺史。”《宋书·武二王传》记义宣事亦云:“仍拜左将军,镇石头。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皆以义宣于元嘉七年十月时所任为徐州刺史,与此作“南徐州刺史”有异,见二者之间必有一误。  相似文献   

18.
【原诗荐读】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诗人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内容疏理】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悲秋的传统,秋的萧条、寥落、凄凉总是与失意、悲观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一、监察的监察制度的涵义 1.古代监察的涵义是,监就是自上而下监视,《诗经·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察是考核调查之意,《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监察就是自上而下对群臣百官进行监视、调查、考核,以防其言行不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并建立宠大的官僚机构。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和管理,设立了中央监察地方官吏的御史大夫,其官署为御史大寺,也称御史府。这样,专门负责纠察群臣百官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寺,即御史府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是监察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古代的监察官吏,是君主的耳目,代表皇帝自上而下监察群臣百官,与监察二字的涵义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唐贞元间韦应物曾出任苏州刺史,有韦苏州之称,著有《韦苏州集》。唐长庆间,李义(yi)曾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有《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诗。唐太和间,李绅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有《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