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昏这一特定时空,在中国诗词中出现频率甚高,已成为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沉和美好的文学意象。本文为此从历代诗词发展中着重探索它的文化思想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填补我国诗词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秋季作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对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衍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受气象时节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或颂秋或悲秋的诗词歌赋丰富多彩。文章通过纵向梳理和详细解读众多的诗词作品,展示了气象科学的人文内涵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追求。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它们的词义逐渐扩大,变成今天的泛指意思。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此,长江、黄河以及后来泛指的所有大江、大河成了古典诗词中经常歌咏的对象。下面从三个侧面探讨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可是同学们习惯于把意象就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熟悉这些意象,在鉴赏诗词时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一些归纳。  相似文献   

5.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素有"诗酒风流"传统,古典诗词中多"酒"意象。酒有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意象所含意蕴有别。"浊酒"意象多意味着深厚、凝重之忧愁,亦有朴实、亲切之旨。  相似文献   

7.
“问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最早见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结果子路被抢白了一顿,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可以说,“问津”一词最初便带有问而无果的特点。此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问津”意象,延续了凄迷感伤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杏花村"历来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古典诗词中"杏花村"意象有一个从古至今的转变历程,最早的"杏花村"只是一个不名的普通的荒凉小村,由于古典诗词的推动,逐渐转为有酒的山野小村,最后一跃而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酒村落。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古代人情感中最饱绽的花蕾,诗人们小心地采摘下来,用天真的瞳孔过滤,风干了夹在历史的书页中。立体的爱恨情仇、金戈铁马、山川风物、长袖善舞浓缩了贴在书上,犹如一枚干花。  相似文献   

10.
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  相似文献   

12.
刘海燕 《中学文科》2007,(12):143-144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意境”成为教学难点。因为,老师抽象地讲解“意境”概念,学生往往听不懂,无论老师怎样分析,学生还是“雾里观花”。为此,本文就“意境”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供教师们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审美意象,“月亮”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并具有爱情、乡情、缺憾、永恒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袁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14.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自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颇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  相似文献   

15.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这些意象的产生,半是源于江南人对故乡的回望,半是来自异乡人的反观。在这中间,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这些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17.
从晚唐诗人杜牧诗歌和生平思想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其诗歌中存在鲜明的喜秋意识。这种喜秋意识的形成 ,与杜牧的襟怀抱负、心性气质和家世等因素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夕阳无限好,只足近黄昏”,李裔隐的这句千古绝唱道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深深的“夕阳”情结。“夕阳”在空间上的“无限好”常带给人温馨喜悦,在时间上的“近黄昏”又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也正因此而成为诗人情有独钟的情感符号。古典诗词中.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感伤,国家衰微、个人途穷的嗟叹,羁旅思乡、友人离别的哀伤等情感中,无不涂抹着夕阳的残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群丰富而博大,桥作为其中之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众多历史名桥意象中,诗人以桥的历史现实意义为依据,赋予桥意象不同的情感意蕴.通过着重分析四个较为突出的历史名桥意象.即朱雀桥、二十四桥、灞桥和断桥,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其展现的吊古、感时、怨别、爱恋等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邵和英 《河北教育》2005,(20):48-48
人的皮肤随着四季的周而复始而发生各种微妙的改变,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各个季节气候的变化。经过夏季骄阳的曝晒,我们的肌肤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进入秋季之后,由于气候干燥,气温也逐渐由热转凉,皮肤的毛孔开始收缩,表皮温度降低,血流减慢,汗腺、皮脂腺分泌也逐渐减少,皮肤比夏季更容易变得干燥、粗糙,而且皱纹也会逐渐增加或明显加深。如果这时候我们不注意皮肤的保养,肌肤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不可逆转地衰老了,这可不是爱美一族所愿意看到的。所以,进入秋季之后,我们更应该重视皮肤的保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