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0,(3):82-87
有唐一代,每逢寒食节,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贵贱,一般都要遵循禁火习俗。唐代寒食节的禁火习俗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官方的态度和做法起到了主要作用。不过,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唐代各地的寒食节风俗不尽相同,在部分地区和少数人群中也存在不禁火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寒食节     
每年,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即从冬至日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这天,人们不能动烟火,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也叫禁烟节、  相似文献   

3.
《红领巾》2023,(4):16-17
<正>在古人的看日时光里,可并不只有清明一个节日哦!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首《寒食》诗,不仅写出长安城里柳絮飘飘的春日景象,字里行间更暗藏着已经远去的寒食节习俗。历史悠久的寒食节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此也被称作“百五节”,通常与清明节只相差一天。这个节日顾名思义,就是吃冷的食物,这也引出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禁火。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今几不可闻,这种现象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前人对寒食节的起源与发展的观点有子推说、改火说、山戎说等,本文通过对古典史料和官方、民间记载的梳理,力图展现寒食节从无到有,由盛及衰的过程.进而通过对寒食节的发展这一历史过程兴衰的原因探讨,分析民众的审美心理和国家意志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平衡博弈运动之中对民俗节日的影响,以期深入剖析寒食节兴衰的内部原因,最终推动传统民俗节日在现代继承发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寒食节考述     
寒食节作为中国风俗史上众多节日之一,其风俗习惯及其相关诗文、趣文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愉悦了人们的身心。这些都为寒食的得以流传做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及其习俗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千意象是唐诗宋词中众多意象中并不耀眼的一种。秋千意象源于中国古代清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生命的复苏时分对于自我生命的体认;之后,秋千意象脱离了民俗背景,成为深闺女子感受生命快乐、抒发生命忧伤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祭拜(ji bai)祖先,悼(dao)念已逝的亲人已成为我国的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因为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mei)、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在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的老习俗讲究禁(jin)火、扫墓。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这一天大家都吃冷食,所以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故事。原来,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  相似文献   

8.
寒食节历经岁月变迁,由原来浓郁的宗教色彩转变为多元的文化习俗。我们看到了寒食文化两千多年来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变化,成为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史料之一。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寒食节历经岁月变迁,由原来浓郁的宗教色彩转变为多元的文化习俗.我们看到了寒食文化两千多年来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变化,成为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史料之一.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总使人想起扫墓。清明扫墓的习俗,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因内乱而流亡,一路上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割股肉而饱重耳。后重耳复国为晋文公,请介子推做官,但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下山。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火烧绵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竟因此被烧死在山中。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传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用烟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每年此日,文公还亲自去绵山祭扫。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相近,遂合而为一,形成清明扫墓的习俗。清明扫墓之风,在唐时已经很盛。唐人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  相似文献   

11.
<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寒食节这天要忌烟火,吃冷食。可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寒食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边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一边按现行法律谈谈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吧!寒食节的由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  相似文献   

12.
寒食节     
在古代,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它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有关寒食节还存在着一个传说呢。  相似文献   

13.
漫话清明     
皖君 《科技文萃》2001,(4):155-156
冬至后的106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由于这两个节日只差一天时间,而且寒食节的活动在古代往往要延续到清明,渐渐地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 清明节,在公历4月4、5或6日,古代称为三月节,这时正值春天,大地复苏,雨水充沛。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与踏青。 一、扫墓 一般认为,寒食扫墓源于纪念介子推,发展为一般性祭祖则是在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而真正形成制度并普及开来却是在唐代以后。据《唐书》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这时的“上墓”早已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悼念祖先和逝者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14.
以龙云家谱为例对彝族文化进行了辩证分析,结合彝族发展过程中历史、语言和习俗的基础上,对彝族文化中的父子联名制和祭祖分支等问题进行了论释。  相似文献   

15.
柳树的趣闻     
春天一到,绿满大地。人们又要观赏到柳树那婀娜多姿的风采了,这里有几段关于柳树的趣闻,或许能增添你赏柳树的兴致和撰文的材料吧。插柳游春。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追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柳树送别。我国古代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也有人说因为“柳”和“留”读音相同。后世常以…  相似文献   

16.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谐音习俗是因语音相谐而形成的民俗事象,其产生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特点,因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谐音习俗.汉语方言的声母、韵母、韵尾、声调等方面都能直接影响到谐音习俗的形成.同时,谐音习俗的研究,有助于对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语音的发展演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2,(10):36-37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义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的19年里,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帮助他渡过重重  相似文献   

19.
在礼尚往来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交往习俗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就是在交往中总是"人、物、事"这三个因素精神性追求的增长;这三者的完美追求和交融,构成一个时代交往习俗和文明的标志。通过对这种"交往与馈赠"习俗的透视,可以折射出不同时期它所包含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对死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对死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明与物质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