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年教师》2005,(3):27-28
我在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要求学生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句子时,一个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找了这样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是家族主义。正如闻一多说的:“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便以家族主义为中心,一切制度,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等,都是从这里产生。”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重要表现的古典文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里形成产生的。早在孔子还没有诞生前,早在氏族体制及氏族亲属关系还没有崩毁,但已处于动乱之中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的源头文学《诗经》的众多作者们,已经表达出了他们在维护追求以血缘来调节社会使之达到和谐的愿望,抒发赞美了动人的手足情,宣泄了动乱  相似文献   

3.
<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据说,他的子孙改姓为“闻”,隐居湖北浠水,耕读传家。六百多年后,这个家族又诞生了一位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中国人抗争黑暗、报效国家的英雄,他就是闻一多(1899—1946),终年亦四十七岁。“多变”的人生谈起闻一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子之歌》,是《红烛》,是《死水》,是《最后一次讲演》,和他演讲结束即被国民党暗杀的悲剧。然而,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5.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刺身亡,清华大学校方于11月正式成立了朱自清为首的委员会整理出版闻氏作品,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协民主人士自愿加入,辅之以叶圣陶为代表的出版方面的通力合作,两年不到时间即告全集问世。国共两党对文集出版截然相反的态度反应了两党在社会上的得失力量对比。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它预示着1940年代末期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标识着文学作品自由结集出版方式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的名字是和学者、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红烛》和《死水》曾蜚声文坛,拨动一代人的心弦。而把闻一多的名字和“手工业者”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奥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闻一多出身于湖北浠水的“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后来还对篆刻艺术发生了兴趣.1927年初,他在上海赋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在昆明时,因为生活困难,在昆华中学兼课,教两个班语文。除了上课以外,每两周要改一百多本作文。他的学生范宁当时是清华研究院的研究生,见他实在忙不过来,就为他分担了一个班的修改作文工作。闻一多每次对范宁批改的作文总要检查一遍,才发给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评议时事政治,骂国民党。范宁在作文后批道:“少发牢骚多读书。”闻一多看到后,就说:“你这个批语不妥。”范宁说自己对这个同学的情况不了解,闻一多就告诉他,这个同学很进步,很好,应当鼓励。于是涂去范宁写的批语,另行再写。(详见北京出版社《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第175页:范宁《忆一多师二三事》)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9.
尧舜禅让与篡夺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自王玉哲先生在《历史教学》1986年1期发表了题为《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的文章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注意.万九河先生最近在《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4期上发表了《怎样看尧舜禅让与篡夺的关系》一文,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王文》中认为,历史上“禅让”和“篡夺”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史料价值是相同的、都含有  相似文献   

10.
白宪娟 《天中学刊》2014,29(6):86-90
闻一多新颖独到同时又功力扎实的《诗经》研究,成就了其在现代《诗》学史上大师的地位.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以寻求《诗经》本身“诗”的本真面目为终极目的,综合运用训诂学、现代语法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文字校勘、词义训诂、意象解析中渗入审美阐释,在极大破坏传统《诗》学的同时重建《诗经》阐释系统.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体系为后人广泛借鉴.同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1.
《天问》问“天”部分,阐释者首推闻一多氏《天问释天》,囊括殆尽之矣。而《天问》问“人”(神话,传说、历史)部分,问题特多,诠释者虽夥,但时至今日,犹不能通读。问“人”部分于夏史尤详。在问罢启事后,即问羿事:  相似文献   

12.
《晨报·诗镌》创办于1926年4月1日,在后来的新诗史叙述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新诗格律、音节的实验上,这似乎是一种已被“锁定”的常识。然而,《诗镌》的诞生恰恰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不久,创刊号上也集中发表了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回应惨案的诗文。按照闻一多的说法,“铁狮子胡同大流血”之后《诗镌》的创立,不单是一种“碰巧”,更有诗学上的内在相关性。回到历史的语境中,梳理闻一多等人在“三一八”前后的政治参与、诗学思考和特殊的诗体实践,能更完整呈现《诗镌》群体新诗“创格”的意义,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20年代中期剧烈历史变动对新诗观念和感受方式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献S 788《沙州志》、S 5 4 4 8《敦煌录》、P 372 1《瓜沙古事系年》记载了一个张孝嵩在玉女泉斩龙的传说。这个故事还收在唐人作品《宣室志》中。大量资料证明此传说原型是一个古老的人类同水害作斗争的故事。敦煌素有崇拜龙的传统、沙州多水害、地方官吏治水及对龙的祭祀等 ,使这个故事附会到了张孝嵩头上。而故事中的敕赐“龙舌张氏”及“子孙世袭沙州刺史”等情节均为虚妄附会之词。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四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注释“何妨一下楼”时说:“闻一多晚年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先生有“晚年”吗?晚年是指“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个时期”(《现代汉语词典》),而“老年”又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该册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注释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导入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闻一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核心情境任务:时下,“云旅行”兴起,闻一多先生的电子纪念馆需要大家来设置场景空间、陈列物品。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注意到,《诗经》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诗句,按其本来的意义理解,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通.不是字句不好解释,而是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这么说.于是我们认定,这字面上的含义不是诗的本义,诗的本意就在它的背后。这类对本又起着比喻、暗示作用的河语,被称为《诗经》的隐语.较早被人注意到的隐语是作为爱情象征的“鱼”和“薪”。《诗经》中提到的“食鱼”、“钓鱼”实际上说的不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一种人的思想感情的暗示.闻一多先生写有《说鱼》,孙作云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目前已为研究者所…  相似文献   

17.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年至今,仍是那样着地脍炙人口,令读者激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轻易不褒奖他人文学作品,但是对于《春江花月夜》却由衷赞叹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肯定有其原因。这个原因,闻一多先生未加具体解释,后人也罕有相应的评析。笔者认为,所谓“诗中的诗”,主要是就其由内容和艺术打造而成的独到韵致而说的;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两个心理承受能力一样强的人放在两个不同的场合中,一个亲眼看见一起车祸的发生,另一个由第三者告诉他车祸事件,反应却大不相同,前一个吓得几乎晕倒,后一个只是以较为惊讶的口气询问事情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现场”对人刺激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既然“现场”感如此强烈,那么语文教学也可以将它迁移其中以强化教学效果。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场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效果颇佳。笔者在黄冈市浠水工作时,曾执教高一语文课,第一单元中有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一首。闻先生是浠水人,于是笔者…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