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短信的中坚力量,对于手机短信的使用特别明显。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手机短信也一样,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了很多便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也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危机以及社交障碍等。从哲学角度对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深度思考,以期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使用手机短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现代都市新民俗,手机短信具有自身特定的民间性特征.它不仅能够反映民间社会生活面貌、传达民众的情感,而且在传播方式上也表现出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传播方式自在性等特点.都市大众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在虚拟空间找到排解、释放紧张情绪的渠道.无论是从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形式,还是从手机短信传播方式及传播主体的民间狂欢性来看,它都较真实地表现出了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民众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以手机短信为载体的语文试题已屡见不鲜。手机短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现代社会人们沟通情感、表达思想、展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工具。时下,手机短信正凭借其资费低、沟通快的优势迅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俗、简洁、幽默、形象、抒情的  相似文献   

4.
审美视觉化——手机短信的语言特色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传递现代人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体现了现代社会审美视觉化的审美特征。它主要反映在语言符号上,具体表现为语符可感性、情感对象化、形式变异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邱晓敏 《教师》2011,(1):37-38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以手机短信为载体的语文试题已屡见不鲜。手机短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现代社会人们沟通情感、表达思想、展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工具。时下,手机短信正凭借其资费低、沟通快的优势迅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俗、简洁、幽默、形象、抒情的短信文学,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基于此,我们可以让手机短信走进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一个用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现已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相互问候以及表达各种情谊的重要交流方式。我们认为2006年的高考复习不应忽视手机短信写作的训练指导。一、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将短信写作作为高考复习内容,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更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开发课程资源的精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格调高雅的手机短信往往语言简练、隽永,想象优美,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显示出了编写者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样的短信应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进语文课堂,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并学习写作。这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提高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逐渐成为公众普遍接纳的一种沟通方式.作为引领短信文化发展的主力,高中生的成长和社会化进程深受短信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对手机短信的依赖情况,认为高中生对手机短信依赖程度较高,并对其人际交往、情感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应采取必要的干预策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手机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手机短信在学校管理和高中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加快相关法制建设进行和监控技术的完善,规范管理;建立社会、家庭、学校联动的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大量流行于世的手机短信以其情感的丰富真挚、构思的创新奇妙、语言的精致洗炼、风格的鲜明独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现代人表达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看法、展示个性的一个平台。在作文教学中,手机短信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非公文事务型短信主要用于娱乐、交流情感等,具有诙谐幽默、语体多样、文符交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武汉市六所高校短信一族的调查访问,本报告从大学生手机短信广泛使用的基本现状、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使用手机短信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手机短信的利与弊、关于大学生手机短信的几点建议等五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手机短信的出现,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透过手机这一小小荧屏,我们可以窥探到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可以听到旁人的高谈阔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慨。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手机无疑成为了百姓享用话语权的最好平台,正因为如此,手机短信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着千千万万手机族民的生活。不可否认,作为一把双刃剑,手机短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充实、快乐与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干扰和影响、麻烦与隐忧。本文从当代人的手机生活、手机短信的文化传播、不良短信三个方面剖析手机短信的功能与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手机短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手机短信语言也相应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手机短信语言的自身特点、手机短信语言与社会文化、手机短信语言规范等三个方面,梳理、总结了近十年来手机短信语言的研究状况,并探讨了其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提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同学们可在横线上填“报刊”“影视”“游戏”“聊天”等词语,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更为熟悉的内容填充文题,如标语、墙报、广告、招牌、商品说明书、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切忌选择自己印象不深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写作时,选择的素材要真实、独特,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运用从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上。例如:如果你要开一家书店或花店,你会怎样给自己的小店取名?假如你的亲朋好友给你发来手机短信,你会怎样回复呢?同时,写作中不要忘记唱响“主旨”,展示生活中的语文和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到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文…  相似文献   

14.
包秀明 《现代语文》2007,(11):63-64
科技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通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手机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短信以其简短、快捷、价廉和安全等优势得到广泛的青睐.手机短信的蓬勃发展也正促使短信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短信不仅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娱乐消遣,还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其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短信的了解和更加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飞速发展,手机短信本身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语言使用上的新特点,手机短信的语体与性质也成为人们探讨的问题之一。手机短信语体特征表现在外部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其外部因素特征表现在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方式四个方面,而内部因素特征则表现在简练性、通俗性、开放性等五个方面。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语体特征,可将手机短信语体定性为书面口语体中的书面谈话体。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在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短信文化。手机短信在运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互文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出这种信息传播方式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互文性”的丰富多样,也侧面体现了人们对手机短信的接受与喜爱的程度。因此,研究手机短信的互文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也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地理位置的选择、家庭的外延范围、宗法等级和人伦情感、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手机短信文化的民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短信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种,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民间文化,具备浓厚的民间性。首先,在创作传播、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具备民间文化形态的特征;其次手机短信的狂欢化美学色彩也体现了其民间本质;第三,在形式上将各种艺术形式杂糅在一起,也是民间自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写作的外延就有多大。写作者要认真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真挚的情感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如果没有生活的真实,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样。  相似文献   

20.
书信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在式微;而相反,作为高科技时代的手机短信,因其短小、便捷而蓬勃发展。作为瞬时通讯工具,短信失去了书信所具有的文学表达的艺术魅力和情感魅力,失去了时间延绵的艺术张力,其语言也褪去了书信的规范格式和典稚表达,趋于口语化,甚至“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