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越南的朱印船贸易,对贸易地的市场、价格、贸易活动、货币流通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西势东渐背景之下,朱印船贸易反映了当时越南多方力量的贸易博弈,也说明了世界经济正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1604年,德川幕府实行生丝贸易特许证制度,即丝割符制度,确立了生丝输入———国内市场供给的丝流通体制。幕府的贸易统制,一方面使日本在决定生丝价格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生丝以外的进口物品价格的统制机能。  相似文献   

3.
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舰叩开日本大门,结束了德川幕府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时代。在此之前,美国人曾多次试探日方态度,企图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商贸关系。美方的行动从最初的个人贸易活动,发展到后来的官方通商请求。但可惜的是,基于种种原因,美国人始终未能"和平"敲开日本大门,才最终决定以武力迫使德川幕府屈服。  相似文献   

4.
日本历史上的"江户(今东京)幕府"(也称德川幕府)成立之前,中国与日本曾签订过特许贸易条约,规定持有中国发给的称为"勘合符"特许证的,才能允许通商贸易.这种贸易虽然中断,但两国的民间仍有贸易往来.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德川幕府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实行锁国,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及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船只在日本港口贸易,也不准本国商人远航海外.但是,幕府唯独允许中国、荷兰商船来日贸易,集中在日本长崎,一带进行,幕府把长崎定为直辖领地,设置长崎奉行(即地方行政长官),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中国船运往日本的,除有生丝、丝织品、药品、糖类、矿物、染料等货物外,还运去大量中文书籍,这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幕府在长  相似文献   

5.
16世纪中期,葡人抵日经商并取得成功,但至17世纪初日葡贸易开始衰退。这是因为德川幕府禁教后,葡商仍然与传教士保持密切关系,引起幕府怀疑;同时,葡商遭遇资金困难后,不断向日商贷款,导致无力偿还,引起日方不满;另外,葡国海军的衰落也对贸易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对日贸易中,葡萄牙还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业竞争;最后,葡商难以彻底解决葡式贸易固有的缺点。基于这些不利因素,日葡贸易注定衰败,两国关系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58页注释①:“……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但习惯上称‘德川幕府’,而不称江户幕府。”此注似欠准确,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在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的幕府,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基于此,注释应改为:“……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为‘江户幕府’,习惯上又称‘德川幕府’。”可以避免歧义。“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吗?$山东省鄄城县实验中学@王志华  相似文献   

7.
伊俊鹏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1):40-44,57
略论日本武士的兴衰伊俊鹏日本的武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武士出现在庄园制建立之后。经镰仑幕府、室叮幕府和德川幕府而得到发展,德川幕府后期武士的作用下降,明治维新后逐渐衰亡。日本土地的私有化是日本武士产生的原因。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8.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种类型,对其分而治之,以建立德川家族的稳固统治,保证幕府对全国的核心控制力。但各地大名、尤其是那些外样大名仍然对幕府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对大名进行有效管控,是消除危及幕府统治隐患的重要任务。颁布法令严加约束,通过改易对大名进行惩罚与威慑,令大名参觐交代以强化将军权威,摊派军役削弱大名实力,是保证幕府政治稳定的极具实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日本自平安时代(公元792年至1192年)的镰仓幕府起,就步入了日本史上所称的封建社会的前期。到1887年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止,中间经历了近七百年漫长的所谓幕府时期。在幕府时期,天皇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偶象而已,一切军政实权,统统归之于幕府的首脑——将军掌握。因此,将军是幕府时期的日本实际统帅。在幕府时期的历届将军中,有的是非常跋扈独裁的,上自大名(诸侯)下迄子民,他都可以生杀予夺。只要看看1680年至1709年的幕府首脑将军德川纲吉所颁布的一项可叹可笑的奇怪法令,即可窥探幕府时期政治局面的梗概;并可由此推想到当时日本人民的惨痛遭遇。1680年德川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接任幕府,日本史上称为元禄时代。纲吉为人,刚愎自用,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将军。他从不倾听老中(幕府中的最高政务官员)大名  相似文献   

10.
幕府末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德川幕府在政治和经济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严重削弱了日本的海防实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式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频频叩关,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国。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作为大君外交体制的中心,把周边国家和地区视为夷狄,要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从而形成了"日本型华夷秩序"。而事实是,为了打破在东北亚处于孤立境地的不利局面,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努力寻找在华夷秩序内的合理定位,除千方百计接近明朝之外,还想方设法恢复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在外交交涉失败之后,德川幕府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华夷秩序完全成员的客观现实,被迫自我定位,构建了所谓"大君外交体制"。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12.
晚清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屡次侵略而渐次沉沦,内部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这向尚处锁国状态的近邻日本频频发出强烈警报,使其获得改弦更张、积极面对列强来袭的启示,并断然走上开国、倒幕、维新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德川时期的日本儒学无论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还是对知识分子的教养乃至思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德川政权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的思想空间。儒学从德川家康起被德川几代的政治家们推向政治舞台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赋予浓厚儒学色彩的尊王攘夷给予幕末维新志士摧毁德川幕府的思想力量,这正是日本知识分子在儒学文化中挖掘出的文化资源演变成的文化力。儒学在日本封建社会结束和近代国家建立的历史运转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明治政权又一次选择了儒学。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世后期随着以古文辞学派为代表的拟唐、拟明诗风的衰颓,平明浅近的诗风藉此气运重现抬头之势,此前一直不受江户诗坛重视的白居易诗歌因此成为诗家的模仿对象,而在幕末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沼枕山便是其中之一。他对白诗的吸收并不局限于和韵等常见形式,更是在深刻理解白诗的基础上积极摄取其创作技法,将日本本土传说故事整合于歌行体诗歌中,实现了汉诗的日本化,这其实也表明了江户后期诗坛接受白诗的成熟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日本幕末时期变革思想的现有研究多侧重来自西方的影响。实则以山鹿流兵学家吉田松阴(1830-1859)为代表,日本幕末变革思想深受日本近世(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传统兵学的影响。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的门下曾涌现出久坂玄瑞、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松阴自幼奠定的以山鹿流兵学为中心的学问基础,从根本上塑造了他独特的变革逻辑,他对"约"和"博"的辩证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认,所以才会对其他流派的兵学以及各种学问都抱有积极开放的求知态度;他对"理"与"变"的辩证关系也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形成了以不变的"理"为指导并且与时俱变的理念;他所服膺的日本近世兵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这使他不仅在军事上能够随机应变,在政治上也日渐萌发了独特的变革意识,直至促使他和他的门下前仆后继,投身于倒幕维新运动,最终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日本幕府统治末期,活跃在词坛的野村篁因、日下部梦香和友野霞舟三人,优游唱和,交往密切,皆以咏物词见长。尤其是野村篁因,其词集《秋篷笛谱》一百五十首中几乎半数为咏物词。此三人咏物词刻画细腻,构思精巧,倾向于艺术形式,稍有寄托者,发身世之感,叹年华易逝,表达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志向。在艺术技巧方面,多学南宋咏物词,手法极为娴熟,可与中国词人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收集日本中世有关宋本传承的史料,勾勒出现在还不甚明了的两宋刻本东渐之大致经纬。指出在两宋时期虽不时有一些宋本书籍被带入平安,但基本上都仅局限于宋商的贿赂礼品。宋本真正大规模进入日本乃晚至宋末元初的镰仓幕府时期,与著名的金泽文库之创建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本文还通过对这一时期东亚海域局势的分析,将幕府儒将北条实时派船到大陆购买大批宋书及金泽文库创建的时间落实到1258年到1266年之间。同时还指出,金泽文库乃是幕府之公家藏书机构,幕府之所以要引进大批宋书、大力推行宋学,乃是希望借此来建立起幕府政权在文化上的权威,与京都的皇家贵族分庭抗礼。这种通过引进中国新书籍新思想来对抗旧有文化势力的做法,此后亦被日本历代武家政权所袭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天皇制政权不是建立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均势之上,而是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消灭了德川幕府为首的封建领主,逐步取代了贵族特权;地主阶级的作用也不象西欧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作用;维新全过程中其领导者从总体上看目标始终如一,不存在“背弃革命”的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而是一以贯之以革命改造为根本特征的全面质变;明治维新有民族主义的很大成分,但其主要动力和内容是国内的变革,形式上主要也非对外民族战争,并非只为适应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历史背景,认为幕府末期的社会危机、"尊王论"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天皇地位的提升和明治维新斗争的胜利是日本国家神道产生的重要历史因素,对于这些历史因素的考察是正确认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