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言文教学往往缺少师生互动,缺少活动体验,缺少疏密张弛。为了怕学生在考试时失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教学过程机械、刻板、没有新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考试成绩也很难理想。这些要求教师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对文言文教学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2.
市北中学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上打破一位语文教师多头忙,现代文、文言文、作文一起抓的传统模式,采取“三线并进,多向沟通”的语文教学新举措。“三线”指文言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徐蕾蕾 《现代语文》2011,(11):43-44
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由于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它不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言文教学往往缺少师生互动、缺少活动体验、缺少疏密张弛,教学过程机械、刻板,鲜有新意,从而导致相当多的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兴趣或感觉困难。  相似文献   

4.
浏览了近十年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论文,我发现内容大致都是关于这几方面: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及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出路、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及改革等。原本希望从中觅得文言文教学的真经,从而提高自身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们既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又能心甘情愿地接触这充满文化文学味的古文。但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观点,比如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古板,教学重心偏移;提高教师素养,“乐教”引导“乐学”;对于教材注释欠当的地方,教师有责任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训诂学修养,没有及时掌握训诂学的成果,教学时就可能捉襟见肘;“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语文老师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5.
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复习课为主,而其中的文本阅读复习课占很大比重,教师在课堂上要花很多时间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以及论述类文本。当然,现在教师也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因为作文被视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出言,“得作文者未必得高考天下,但失作文者必失高考天下。”可见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还是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虽然教师也花了不少时间,但写作训练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周杰 《课外阅读》2011,(6):259-259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有不少新的好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入了中小学课堂,“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却呈现“死水微澜”之景象。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有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一门学科,只有把握住教材当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深入其中,真正理解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引导他们学会关怀人性,帮助他们塑造理想人格。本着这样的原则,我试着将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传统人文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以期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谷轶 《河北教育》2005,(10):28-29
冷静地反思几年语文教改中的“创造性思维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作文训练是“沸点”,现代文阅读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热潮中的“冷点”,相比较而言,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更喜欢施行“权威性教学”,教师独霸讲台,用一种“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方法,满堂串,满堂灌,刻板地逼着学生按同一个方向,用同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较使人头疼的一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普遍不好,因此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义经常不可或缺,但这一举措常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作文多数流于空洞无物、元病呻吟、底蕴不足的境地。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若能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则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文言文教学引起广泛关注,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作文”而言,文言文教学仍存在不平衡现象。教学中仍然存在语文教改的“死角”,仍有一些课堂是从字词到句子、从语法到内容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忽略了大纲和教材时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重知识积累轻能力,重字词句理解轻文化内涵。重翻译轻诵读。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12.
涂鑫淼 《教师》2010,(6):76-76
作为作文教学的三大环节之一,批阅可谓是“指导”与“讲评”的“中枢”,承担着作文教学“中场发动”的重任,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作文批阅对于整个作文教学而言,它并不显形,因为教师的功夫花在幕后;但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作文批阅却是作文教学中最为显形的一个环节,它所提供的静态资料最为丰富。也正因为如此,作文批阅不应仅是教学工作检查中的重要内容,更应为教师推动作文教学提供更多的“端口”。  相似文献   

13.
一、高三语文教师的自得与困境 从事了多年毕业班教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深切她”认识到,在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几个主要板块中,复习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有的立竿见影,有的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训练是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核心。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写作教学与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两块难啃的“硬骨头”。教师布置写作训练,学生总感到生活平淡无奇,素材难寻,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大多局限于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文言字词、课文,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和作文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难点。语文教师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利用文言文教学来指导学生写作文,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教师利用文言文指导学生列提纲,指导学生写作文讲故事的思维,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方法,积累作文的语言,从而达到活用文言文,成就好的初中作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文言文、作文与阅读号称"三难",其中又以文言文为甚。文言文成为了拦在学生面前的一大障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其重难点,兼顾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力与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针对性科学的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面临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17.
<正>文言文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浅显易懂,意蕴深厚,富有情趣。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给小语教学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新途径。但是,文言文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想教好文言文,就要在文言文教学上重视以“趣”为经,以“读”为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有教师说容易,是因为它课文篇目稳定、知识点固定、语法规律清晰,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也有教师说很难,那是因为它模式陈旧、教法和学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老师教得没有新意,学生学得没有情趣。由此看来,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更何况中职生的文言文底子又普遍比较薄弱。难怪中职的语文老师都在疾呼“文言文难教”——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学生也纷纷抱怨“文言文难学”——简直是如读天书。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文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观察发现,新手教师由于专业素养不足、教学经验缺乏等原因,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存在着许多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困境,对新手教师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新手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往往与作文教学脱节,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单纯的掌握字词句译释的倾向。针对上述情况,我摸索出“想象——激发写作兴趣;比较——探索写作规律”的方法,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寓作文于文言文教学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