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巴金《随想录》出版后,学界才开始对巴金思想中的忏悔意识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经过两个明显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研究多停留于感悟式评价,从21世纪开始的研究则从多角度对巴金忏悔意识进行深入挖掘。但是巴金忏悔意识研究还有很多薄弱的领域,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巴金《随想录》出版后,学界才开始对巴金思想中的忏悔意识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经过两个明显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研究多停留于感悟式评价,从21世纪开始的研究则从多角度对巴金忏悔意识进行深入挖掘。但是巴金忏悔意识研究还有很多薄弱的领域,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忏悔主要是为了追求真理、对人生进行反思,追求真善美。借助文学作品表现其忏悔意识,体现的是作者追求完美、超越自我的精神,这是值得赞美和提倡的行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例如悔过、追悔之类的内容,这就属于西方文学中常见的忏悔意识的范畴。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的表现和成因,以期能够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是一个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他看到广大农民过分贫困的生活而自己养尊处优,生活奢侈,觉得自己有罪。所以,他不停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忏悔。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源于对社会罪恶的反省,源于对基督博爱精神与道德完善的虔诚信仰与追求。这种忏悔意识几乎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并且成为其创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新时期初小说回望历史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创作主体在对历史记忆的叙述中,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态。他们在与集体话语的合谋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启蒙主体身份及精英文化性格,同时又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产生强烈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形象出现的作家,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埋藏文坛,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沉沦与无法沉沦--谈郁达夫小说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悔意识在中国现代学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情绪宣泄与思想升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主人公对欲望的不可遏止的沉迷忏悔,由这种忏悔我们着到了作反省和净化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阿瑟·丁梅斯代尔:霍桑忏悔意识的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的男主人公,是霍桑忏悔意识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历经7年的自审与忏悔,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罪恶,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以丁梅斯代尔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忏悔和赎罪的历程来阐释作家霍桑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1.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受基督教的影响 ,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存在着强烈的忏悔意识。郁达夫的忏悔意识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忏悔 ,它不是发端于原罪 ,而是指向具体的个人生活。同郁达夫的小说风格一样 ,他的忏悔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忏悔情绪与真率、清新的抒情风格相联系 ,还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郁达夫在小说中不断地忏悔 ,自我谴责 ,既与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有关 ,又与作家纤敏的情感、柔弱的性格和自我表现的坦率的气质有着密切联系 ,还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忏悔意识是巴金和托尔斯泰思想中的重要因素,其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贯穿在两位作家的一些主要作品之中。通过对二人忏悔意识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在思想的层面分析巴金与托尔斯泰创作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透视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并且有助于深刻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5.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创作中呈现明显的忏悔意识。这一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他在艺术美学中追求文艺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年少时所受的佛教思想影响。朱自清无情地解剖自我内心灵魂,他用真情实感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深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先生。本文比较了二人作品中忏悔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在爱的信仰确立过程中,冰心表现出了同时代作家罕见的忏悔意识。忏悔意识伴随着进一步的价值确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忏悔意识的流失证明冰心最终并非从超验的意义上接受上帝之爱。传统文化精神在此绊住了冰心的思想,她所吸收的基督之爱实际上已为她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所改造。来自彼岸的上帝之爱转化为被伦理道德化、现实人性化的“爱”——母爱、童心和自然之爱。这必然决定了冰心的“爱”失去彰显人间苦难和人性丑恶的力量,从而难以企及世事真相。  相似文献   

19.
铁凝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认为女人的罪孽源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包括姐妹关系、两性关系和母女关系.铁凝的作品多是透过这几组人物关系展现女性的原罪之源,女性只有通过忏悔和自省才能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孙犁晚年因对妻子的“惭德”而引发的“忏悔”意识,是一个执着于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现代知识分子,是在关于个人的叙事伦理和人的生存应遵循的基本道德的理性伦理之间徘徊、犹疑的观念产物,它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感性生命与理性规约及传统道德与现代生存欲求等多方冲突所提出的一个历史话题:作的“忏悔”,其意义并不仅在寻找良心的自慰,达成心境的安宁,他把生命的感觉真诚地敞开,意在伦理失范、价值失据的当代,吁求建立感性生存与理性生活和谐统一的生命样态,让所有合理的东西洗去污垢,优美地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