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是其学科建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以及对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本身的理解,我们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2.
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基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应当重定课程的目标取向、重组课程的知识构成、重构课程的体系平台。  相似文献   

3.
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培养小学教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含糊不明,导致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上的盲目与混乱。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及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通过教育学科与任教学科之间、任教学科对应的各相关学科之间、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整合,形成多种相关学科开放融通、共同支撑、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性学科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应基于这种复合性学科基础,确立学科建设的任务、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伴随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先后经历了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催生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和由初等教育学硕士点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学界对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尚未达成共识,基于传统学科建设思路下进行的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建设也举步维艰。初等教育学应以小学教育专业支柱学科作为自身学科建设方向,突破传统学科建设思路,采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路径,构建扎根于中国小学教育实践的初等教育学。  相似文献   

5.
6.
小学教师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专业的基本特征看,小学教师应该是一种专业。小学教师成为专业的必要条件是在高等学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纵观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在高等学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育实际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初等教育学应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改革理论课程、开发实践课程,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切实推进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9.
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在小学教育专业步入大学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关注。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支柱,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初等教育专业建设,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推动初等教育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建立初等教育学是其核心所在,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接着又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余红 《考试周刊》2008,(22):28-29
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是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点,解决教学难题,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不仅促进英语教师自我反思、更新知识,而且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为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师资格证国考对高职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国考后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核难度增加,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了学生考取难度。目前,高职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存在明显不足,未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为应对当前的资格证国考,应加快推进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调整原有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比重,调整固有的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学科教师教育研究有助于拓展教师教育研究对象、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重构,为实现一流学科教师培养的目标提供学理支撑,有助于摆脱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自我矮化与双边缘化的困境,构建学术学科教育与科目学科教育的学科教师教育的互动关系。对此,提出学科教师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各学科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等阶段在内的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教育,且具有跨学科属性的学科,具有作为中小学“教授科目”的教师教育以及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学术学科”的教师教育的双重学科内涵。本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师教育研究的对象,明确了学科教师教育研究关涉的学科间关系,构建了学科教师教育研究的三螺旋生成路径模型,确立了学科教师教育作为国家事业、专业实践、研究领域的三重价值属性。需要对不同学科教师教育开展长期持续稳定的研究,充分关注并对接国际学科教师教育研究前沿,吸收前沿科学技术与文理学科自身学术成果,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学科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小学生认知上的具体性、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但现实中存在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高校与小学合作不紧密、对教育实践课程指导不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赢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加强管理环节、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完整、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教育学学科门类人才培养体系,但还存在着培养重心偏低,学科专业布局不均衡,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等问题。为此,应大力推进黑龙江省教育学学科门类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整合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美术基础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新课改提出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对师范生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美术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美术基础教学在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我国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结合该专业实际需求给出了美术基础教学教育改革的几项措施,为我国从事师范类美术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基础是师范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以智为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理念被提上日程,从而对师范教育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的教学应从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自STEM教育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来,人们从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教与学,逐渐转向强调跨学科教学与学习。为了适应STEM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进一步定义了整合学科的STEM教育。考虑STEM教育的下一发展阶段,从教育管理者到教师的各个角色,本文对STEM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经历了从强调跨学科到强调整合学科的转变。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国内科技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发展积淀,但STEM教育理念还只是初步国际化;教师对整合学科的STEM教育缺乏理解且学科教学知识亟待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重理论建构而轻落地实践;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最后,研究从政策制定、提升制定发展方案的可行性、优化教师培养策略、正视过程性困难与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决策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沿革和学术发展源流两方面回顾了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学、心理学百年学术发展的历程,分"建国前期"、"50-6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阐释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所形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