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西方学界崛起的背景是后现代主义,它对后现代理论既有批评方法论的沿袭也有理论论本体的反叛。正是在与各种后学理论的交锋中,新历史主义明确了文化诗学的学术理想。从文化诗学的批评方法论和理论旨趣两方面,对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话语关系作出适当清理,是正确理解新历史主义话语特征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诗学的谱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批评突出强调史学与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汤普森对《伦敦》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清楚地展示了文学叙事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借鉴汤普森的做法,探讨新历史主义理论及其批评手法,可以从新的视角考量新历史主义批评、发展布莱克及《伦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哈佛大学英文系格林布拉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领袖.在当代西方学界,对格氏理论的阐释已经扩展到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人类学和历史研究等领域,而国内学界对格氏尚止于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工作.针对国内格林布拉特研究的失语现状,以文化诗学概念的衍生为线索,重点对格氏批评理论展开相关梳理,试图在历史语境和批评实践中以文化诗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并总体评价格林布拉特及其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与廓清“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不同概念及含义 ,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当代中国小说的批评和创作的关系 ,给予初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全面梳理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脉络,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介绍欧洲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探讨欧洲文学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对"新历史主义"的旨归与特征做了不少总结。文章在此基础上,试探讨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的有效性和贫弱。新历史主义在理论逻辑、文学生成论、文学功能论等方面都具有"动态的辩证法"特征,新历史主义正是借助这一策略而实现了微观的政治抵抗。然而该策略在批评实践中又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危机,其对社会能量的考察有失狭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因素,更挤压了主体的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历史主义是美英左派学者东山再起,重建历史主义以制衡文学化偏差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于70年代末初露锋芒,1982年该学派先驱斯蒂芬·格林布莱特为《文学类型》学刊撰写集体宣言,定称新历史主义,开始崛起。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学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治理,以获得大文化批评视野,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与符号研究于一体,带有鲜明的“后理论”难以通约性质。新历史主义是美国新生左倾理论界在西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之理论性质问题,是一个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存在分歧并争论不休的理论难题。化解分歧和消弭争论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解决看待此问题的方法原则、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与"否定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相统一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具有总体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哲学与人相统一的哲学观念。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念本身具有多重性质,它既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又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其根本性质则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内在统一。它是马克思哲学变革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得以最终确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原则之上的理论灌输法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方法之一。尽管当前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所谓“灌输”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在正确认识这种质疑和批评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反思和检讨以往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积极改进方法和策略,以保证这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批评标准的真、善、美是在文学标准与社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价值评价系统,具备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古今中外批评实践的依据,既体现出文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又体现出批评的原则及批评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社会评价取向及其社会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神话原型批评产生在1957年,创始人是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他的著作《批评的剖析》被视为该批评的"圣经"。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石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弗莱在弗雷泽和荣格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建构起系统的神话原型批评,他认为文学是神话的位移,文学中潜藏着神话的原型,人们只要把全部文学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之后就可以找寻到神话原型。神话原型批评既有突出的优长之处,同时也有异常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学风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指南。马克思的学风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要树立"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目标;必须坚持与实际斗争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研究绝无"捷径"和"坦途",必须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必须"根绝一切犹豫"和"怯懦",具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树立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文学批评模式。他使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实现了理论对接。李健吾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独立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原则,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唐宋时期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两个维面,其阐说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政教功用论和政教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唐宋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作为刑法的古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从一开始出现,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之争。形式主义的罪行法定原别因追求法律的尽善尽美而在现实中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神话;实质主义的罪刑法定原则因过分批判法律的内容的确定性而形成以司法为中心的畸形的法律制度。有批判地创造性接受这是我们应有的做法。我们不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跳出实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窠臼,真正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