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型国家要由创新人才来创造,因此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也一直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创新型发达国家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要培养创新人才,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对创新人才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培养途径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心理学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揭示了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能力是多出科学创新人才的基础,是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瓶颈制约”的一条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也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人才竞争。中华民族要和平崛起,大学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对此,高校高层次人才支撑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对当前大学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所存在问题详尽剖析的基础上,探讨现行措施方案的成效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做好高层次人才保障的一些具体改进措施建议,以期对大学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梯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现代化,要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让变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此,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使他们不仅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研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进步源于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重任,而教育观念的转变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就必须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时间观、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讨论在社会各方面迫切的创新要求下,如何进行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介绍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然后讨论了工科创新人才的特点,工科强调应用科技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必然要求培养工科人才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实践经验。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创新的特点和对人才的要求,重点从基础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这几个方面着手,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7.
唐连梅 《甘肃教育》2010,(11):16-16
一、课堂教学要符合时代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新世纪的新变化对新人才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创新意识要强,知识结构要合理,能力要多样。  相似文献   

8.
一、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1.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城乡对各级各类各种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外语师资的思考刘孟兰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重心有了明显的变化,外语教育面临着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挑战。要培养跨世纪的外语人才,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外语师资。一、培养新型高质量外语师资的必要性由于新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上海第四师范学校和其他一些单位联合举办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班,对创造教育、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创造性是现代人才的本质特征,主动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现代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邓颖超同志号召全国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由于党的路线的正确和领导的英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从当前国家形势发展的速度来看,高等教育事业还须加速开创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目前来说,就是要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一、要培养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且各学科之间不断产生新的渗透和结合,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培养有较宽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人才,以适应新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需要,十分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状况作  相似文献   

12.
担负起培育治学兴业和治国之才的重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要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自觉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听取清华工作汇报时曾语重心长地寄语我校:要培养更多的治学、兴业和治国之才。这既是清华的高度责任,又是清华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一、引进与培养并重,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体系。近年来,在“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指导下,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引…  相似文献   

13.
改革教育思想,探索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教育规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对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教育规律,作一初步探讨。(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不但要培养出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能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杰出人才,这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代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一定的改革,本文讨论了高职高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其进行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才能培养出数量多、水平高、创新型能力强的人才,这是摆在高等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文章就这一重大课题围绕为什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与政府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的效果与力度取决于相关的政策性的支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文章首先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论证了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阐述建立和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技能人才成长畅通无阻。1、正确处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主次关系。在解决技能人才不足的措施上,技能人才不同于专业技术人才,这是由企业所需二者的数量不同所决定的:对技能人才的需用量远远大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用量。专业技术人才由于需用量少,可以靠引进来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而技能人才一者需用量大,再者引进的技能人才成本相比内部培养的技能人才成本要大的多,所以,技能人才不足问题的解决,除非是急需的靠引进解决外,大量要采取“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策略。2、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契机,完…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如何建设电子商务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汕 《职教论坛》2004,(32):30-31
一、专业定位要准确   电子商务的成功运作需要各层次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根据培养的不同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可以分为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电子商务应用开发人才、电子商务规划和运营人才、电子商务高级人才等几类,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就是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如果将以上四种层次的人才按金字塔结构排列,电子商务高级人才是塔顶,他们将是企业的决策者,而高职培养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应该是金字塔坚实宽厚的塔基.这一层次的人才是应用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力量,对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是决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培养理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它是一种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是要围绕地方(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所以,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保证创新型人才正确的思想政治方面,要将工作目标转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注意发展大学生的创新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