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2.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前修时贤从古注、辞例、语境、来源等角度挟发了“少负不羁之才”中“负”的“缺少,没有”义。本文从词义引申、表义框架两方面加以正反中论,使这一结论更为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4.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6.
刘畅 《教学随笔》2016,(3):142-142
在当代文化潮流下,人们所熟知的“二”已由单纯的数字义引申出“次等”义,又衍生出“愚笨”义而后发展出“呆萌”义,本文主要对“二”由一个数词发展为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二”在当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熠熠生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原始字形所表现的,是先民对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类似的字形,往往可引申出相近、甚至相同的意义。从构形上看,语从吾声,吾从五声,与汉字由独体字向合体字,由表意字向形声字发展的脉络,极为吻合。从字音上看,“语”、“吾”“五”三字,古音又同属疑纽鱼部。证以诂训及甲金文原始字形,可知“语”之声义乃受诸“五”,“吾”为“五”之增偏旁体。后又添一“言”旁作“语”。  相似文献   

8.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10.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1.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读了莺莺信后所说“哩也波哩也啰哩”、“哩也波哩”是戏剧歌辞中和声的记音,源于记梵文四流母音R、(R|-)、L、(L|-)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语,含有祈福禳灾的寓意和悟道归源的超然洒脱义,引申可泛指一种超然于世俗的洒脱自得之状貌,从洒脱自得义引申则可比喻《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男女欢会义。  相似文献   

13.
在古文字学的基础上,探讨“荆”“楚”二字的初义。“荆”的部族之义早于植物之义,和“楚”字并不同源。虽然两字都引申出了国号之义,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其作为国号的含义也由最初的不同而逐渐归一。  相似文献   

14.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5.
字本义是造字时字形所蕴涵的意义,它包括构形义和记词义。构形义是汉字字形组合构形的意义;记词义是汉字字形所记录的观念或语词的意义,就是一般所说的词本义。汉字的构形义与记词义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构形义等同记词义,一种是构形义不等同记词义。构形义等同记词义的字,多是记词义有形可象的字。构形义不等同记词义的字,多是记词义无形可象的字。把构形义当作记词义以及用词义引申关系来说明构形义和记词义的关系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读了袁庆述先生《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考》(载《语文研究》1990.4,下文称作“袁文”)一文,很受启发。但文中所释《朱子语类》(下文写作《朱语》)中“撮”的意义似可商榷。 袁文说《朱语》中的“撮”,“并非常见的,‘抓取’、‘摘取’之义,而是指一种用簸箕、铲子之类的工具装取泥土、谷物等散状、堆状物的动作,并由此引申出从尖端取走、从表面取走、从下面取走诸义。”“此字亦写作‘绰’”。简言之,“撮”是方言俗语词,因此不是“摘取”义,而是“装取”义,并引申出“取走”义,且又写作“绰”。  相似文献   

18.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动趋式“V起”为研究对象,对此结构的语义进行共时的分类和探讨,并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分析“起”的意义演变和虚化历程,我们认为“起”的起始义并不是从结果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而是直接引申于趋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