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红甫 《教学随笔》2007,(11):24-25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学生精炼严谨。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清人王筠也是这样主张,他说:“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蹦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英。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符合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傳統語文教育中的作文訓练,由于跟科举制度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糟粕很多。但是就其方法步驟而論,也不无可資参考之处。这里提出三个問題来,試加探討。先放后收古代学者一向主張訓练学生写作要經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精炼严謹。我們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好几位都談过自己的这种經驗,也表示过这样的主張。例如,苏軾說: 凡文字少小时須令气象崢嶸,杀色絢烂,漸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絢烂之极也。連最主張庄严典重的欧阳修也說:“作文之体,初欲奔馳”。宋人謝枋得并且根据“先放后收”的原則編了一部閱讀課本《文章軌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少小作文须绚烂,是符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年龄特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是提高这三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  相似文献   

4.
苏试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活用于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相似文献   

5.
<正>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实用。因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写出成熟而老练的文章,应从绚烂用语练习起,慢慢使文章平中出奇。由此,我们也认为中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宜用一些绚烂语言。  相似文献   

6.
一、先放后收,多放少收我国古代一直就有“先放后收”的作文教学传统。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先放后收,多放少收”,是指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学习作文的技法。要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不要过多地给予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想、思路。这样,学生才有写作兴趣,才能写出有个性、有灵性、有创意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7.
古人在写作教育上早已注意到顺应习作者的写作学习心理,鼓励他们放松地、大胆地去写,崇尚率性为文、个性作文。如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代的谢枋得就曾有“放胆文”与“小心文”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后来为文人和教师所熟知,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谢枋得的这一见解十分精辟、辩证,甚得写作教学之机理。开始学习写作时要无所顾忌地“放言高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管它什么理法章法,大胆写就是。写作…  相似文献   

8.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先收后放”或“只收不放”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造成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深层原因.“先放后收”是我国古代作文训练的成功经验之一,它较之“先收后放”或“只收不放”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应该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先放后收———在指导过程中锻炼创造思维初中学生作文内容雷同、形式雷同、语言雷同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作文指导中的失误。有些教师在布置文题后,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里面的具体的话怎么写)都讲得一清二楚。这样指导出的作文怎么能不出现大量的雷同?正确的方法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就是先让学生放胆去想,大胆去说。教师在学生想了、说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指导,避免作文出现雷同。这样做符合启发式原则,它是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在学生“…  相似文献   

10.
我搞过8次小学作文强化训练的实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小学作文教学宜“先放后收”.所谓“先放后收”,是指作文教学一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限制过死.应当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去写.作文上路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勿庸多言的,但其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研究。本文仅就“先放后收”谈点意见,愿为引玉之砖。 最早流露出对初学者进行写作训练应“先放后收”这个意思,据说是南朝梁代的萧纲。他教导其子说:“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这里的“放荡”是指不受束缚。 其后,或谈作文训练,或谈创作体会,对这个观点有所发挥的名家不少。  相似文献   

12.
作文启蒙阶段宜“放”不宜“收”董玉琴一提到作文,学生往往感到头疼,老师也觉得犯愁,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得过紧,“放”得不够。所谓“放”就是放“构思”,放“个性”,放“文笔”,放开手脚,畅所欲言。所谓“收”就是“收...  相似文献   

13.
对于作文课,往往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教学大纲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来构思作文教学的设想。其总的思路是:先放后收再提高求精。“放”与“不放”是相对的,说“放”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放的同时加强指导。我们主要是放文题,不命题;放内容,不限制写什么内容;放篇幅,不限长短。指导学生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重点解决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其写作兴趣。“收”是对“放”而言的,是在放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训练提出一定的要求,即对写的内容和写作…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能力差,究其所以然,除了不善观察,不懂提炼等因素之外,学生思想上的自我束缚,严重地阻碍着他们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作法是“先放后收”,欧阳修就说过“作文之体,初欲奔  相似文献   

15.
宋人谢坊得曾主张作文训练“先放后收”,即先写“放胆文”,后写“小心文”。古人这种作文训练的方法,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呢?多年来,由于“四人帮”的资产阶级腐  相似文献   

16.
近读苏轼《与侄书》,其中有云:“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不由联想到中学生考场作,尤其是高考作,总是成绩平平,读来也确实觉得词汇贫乏,语气平淡,醒目寡,平庸众,这样的章岂能得阅卷青睐。进一步联想到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指导,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一变多,就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巧解快解,即“放”;而多变一,就是多题一解,或多种具体方法总结还原为一种根本方法,或多个知识点变为一个浓缩点,即“收”.思路的“放”和“收”是对立统一的,往往同时使用,先放后收或先收后放的多次循环使用,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写章的人用支字表达思想感情,读看到的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字,他们靠想像,把字变成立体的画面,中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看社会,观生活,如雾里看花,朦胧美妙,绚烂多彩;评判时事、人生,大多书生意气,激昂慷慨。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必一味追求朴实,而应写出峥嵘气象来。  相似文献   

19.
陈晓芳 《黑河教育》2013,(12):67-67
苏轼说过:“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平淡雅致如春夜细雨,清新无声;生态的课堂应该是音韵有致如林间鸟鸣,耳畔缭绕。平淡而不平庸,这是苏州教研室王欢老师执教的《共同拥有一个家》一课给我的深刻印象。整堂课不仅是学生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也是听者享受教育精彩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号称“文章大国”,系统的作文教学虽然起步晚,但也不乏有很多经验可借鉴。放与收合的方法,就是一种好的方法。作文教学中,何为放?如何放?何为收?如何收?古今名学者多有论述。南宋诗人谢枋得《文章轨范》中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胆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