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阶段,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率为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课程,通过互联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实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互动率、改变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本文将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进行高职英语"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初探,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高职英语课堂形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
综合"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的优势及特点,提出一种以微课作为辅助手段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引入微课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从关键算法演示和实践教学的微课设计,探讨了微课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微课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解答"植物生长素调节"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为例,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互联网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等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林业调查》创新创业项目课程是近年来高校实践"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所开设的拓展选修课。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传统教学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故本研究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法,选择典型经济林木的林果产量调查为方向,改变教学模式,搭建学生接触社会的桥梁,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了解学生对增添互联网元素教学方式的想法和要求,合理构建增添互联网元素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2017年上半年在部分课程中实施,实践结果表明:增添互联网元素的课程教学更活泼有趣,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最后的总评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掌控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建设的开展,对文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科专业需与现代化技术结合,培养跨学科的通识应用型人才。文章对文学课程中"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梳理,尝试结合互联网应用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文科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法,以两个教学班为观察对象,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应用于文科课程中,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正向课堂行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文学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灵活运用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对"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应用,能够为培养具有通识型、创新应用型能力的新文科人才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例,阐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互联网+"构建适应我国高校实验教学实际的"互联网+"高等教育模式。开发优质网络实验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程吸引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8.
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OBE理念为指导,重构应用写作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业界需求为牵引",变以教学内容驱动为学习结果驱动,形成"学习结果——教学内容设计——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引入OBE理念,应用写作课程目标定位更加精准、可执行,课程实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和具有指导性,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以内容理论知识为本"向"以学生综合能力为本"的根本转变,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在线学习》2022,(1):85-8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互联网金融基础"课程作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学院其他在线课程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课程结合学历继续教育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探究互联网金融真实本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目标,将思政育人思想融入了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行业不断革新。当前"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挑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更加注重人性化教学,顺应了"互联网+"对教育的新要求,引发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以采煤概论课程为例,介绍了在当前讲授模式下存在的教学问题,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讲授采煤概论课程,颠覆传统授课中教与学的形式,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自学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例,对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解读。剖析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思路。结合人文素养理念,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中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本文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创业内容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控制工程基础”是众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性。文章旨在以学生将理论融于实践,增强动手思考能力为目的,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将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与控制工程理论有力融合,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措施,能够使“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在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机械设计”是高等院校面向机类、近机类工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根据本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并考虑“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了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教师培养与评价标准等教学改革方法与思路,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工程训练中心"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大工程背景,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有着其他实验室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对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PLAY,DESIGN and STUDY)创客空间等"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从单一技能训练建设成为"一教三创"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高等教育“拔尖”“强基”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球物理学专业相关高校从大学科贯通、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等不同角度大力推动第一课堂建设改革,但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探索上仍稍显薄弱。地球物理学专业兼具“理”“工”双重学科特征,而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偏工科化思维、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该文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角度来探讨地球物理专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需求,强化培训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工科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难题。该文以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目标,提出了一种以"星光大道"为运作模式,以兴趣为导向,集趣味性、创新性、竞技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现代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和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重视,相关产业对船舶海洋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洋工程环境学》课程是一门船舶与海洋工程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侧重于工程实际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针对这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工程背景下对其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少部队反映"合训分流"学员的知识能力与部队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军校应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学员在校所学尽可能贴近部队所需。因此,从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合训分流"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探讨适用于"合训分流"学员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应用下,推动"互联网+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主流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而慕课作为其产物,将其运用到"食品化学实验"课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生实践能力,增强师生互动性,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教育质量,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慕课的概念,其次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现状,并提出了慕课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将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完整的培养流程,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视野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将得到显著增强;将进一步在具体方面逐步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不断完善综合培养方案,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同时将严格学生及导师考核制度,从而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的工程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