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佛系青年"大学生在当前高校越来越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从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强化、网络监管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好对"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相似文献   

2.
"佛系"的日渐流行,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意识、学业态度和就业倾向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佛系心态"的成因,寻根溯源,找准解决问题的目标靶向,通过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塑造拥有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系"一词看似潇洒豁达,实则是青年学生信仰缺失、心理动力缺乏,面对巨大生存焦虑的防御性表现。"佛系"现象的爆红,既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又有心理需求缺失等复杂的个体心理因素。对"佛系青年"的关怀和引导,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佛系"话语的重新释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积极心理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佛系青年"文化现象日渐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和热点,值得我们分析、研究、探索与反思。通过阐释"佛系青年"文化现象之表征,深刻探究"佛系青年"文化现象之生成逻辑,提出我们需要辩证地理解该文化现象,珍惜行进中的中国,放飞青春梦想,辨证看待"慢就业"。  相似文献   

5.
“佛系”现象曾在社会和网络空间引起巨大反响,进入校园后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取向,时至今日仍驱之不散。它使大学生群体出现奋斗精神弱化的趋向,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勤俭学风、创新意识和奉献动力的缺乏。以培养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为旨归,解读“佛系”现象生成的内在机理,为消除和克服大学生“佛系”心态提供可行方案,进而使之形成信仰坚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6.
"佛系"现象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通过对近千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佛系"现象的认知存在理解较为多元、情感倾向较为认同、意识到价值观会受"佛系"观念影响却不希望被引导等特点,这些特点及表现与大学生群体外界发展与压力并存,内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等因素息息相关。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最后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力育人、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之根,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引领作用、凝聚青年学子思想文化之魂,关注大学生不同阶段特点需求、夯实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之基等方面提出了"佛系"大学生的价值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正遭遇更多元的思想、面对更难得的发展机遇、肩负更神圣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务实的真才实学,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佛系心态容易使大学生淡化理想信念、错失良好发展机会、弱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利于培养奋斗精神和实干本领。优化成长成才的环境、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实施责任感培养和抗压抗挫折训练等,有助于减少佛系心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于“80后”“90后”,一些社会舆论评价他们为“叛逆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政治冷漠的一代”等。然而,通过青年大学生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奥运志愿活动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也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对于生活学习压力选择“无视”和“逃避”,对大学学习生涯不规划,他们“无为、无爱、无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他们的人生哲理,他们被称为“佛系”青年。文章对民族地区高校该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该群体入手的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10.
“佛系”是时下一个高频词,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佛系”现象。从符号互动理论来看,“佛系”现象是“佛系青年”表征身份的一种符号,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从“镜中我”理论和标签理论来看,当某些人被贴上“佛系”标签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佛系青年”更多地是对自身内在的关注,而非对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投射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某些精神侧面。另外,“佛系”非佛教,“佛系”与佛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不断减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而个人主义日益抬头.找到大学生"集体性"衰减的原因和对策,成为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一大任务.他们的集体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团队精神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大批90后涌入大学校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90后的概念入手,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成因,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传播方式,微博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交流思想的需求,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微博一出现就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很大影响,高校理应充分重视并运用这一新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群,发挥微博平台的舆论监测和思想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理性。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努力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十个结合,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作中会遭遇到许多新的考验和机遇。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共青团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有机结合,已成为摆在广大高校教职员工面前的难题。重点阐述了共青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并探讨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基于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实现"学生参与"是基于"以生为本"、"政治参与"等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工作经验总结方、实践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法,从学生参与相关概述出发,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参与"的可行性、作用、注意事项以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自由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指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满足自己思想政治生活的模式。它主要通过“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平等交流”、“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可消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资源等影响网民的思想政治态度、思想政治心理、思想政治审美满足等,其显著的特点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表层结构”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