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林芝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短于平均值的年份占41.7%;终霜以推迟0~5d的概率最大,平均每4年一遇。近50年林芝初霜日以1.4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日以-1.6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平均每10年延长3.0d。20世纪60年代初霜提早,无霜期缩短;70年代初(终)霜日变化不大,无霜期接近常年值;80年代无霜期短;90年代和21世纪前8年均表现为终霜结束得早、初霜日无变化、无霜期延长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日喀则近4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桑卓玛 《西藏科技》2001,(10):38-42,17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日喀则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短于平均值的年份占47.5%,初霜日的提早概率比终霜日的概率大,初霜以提早0~5天,终霜以推迟0~5天的概率最大。20世纪60年代初霜来的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长;而80年代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稚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4.
1971年至2010年陇东地区霜冻与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媛媛  张勃 《资源科学》2012,34(11):2181-2188
本文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71年-2010年的逐日气温和地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无霜期及≥0℃、≥10℃和<0℃积温与持续日数等进行定量化分析,并阐述其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分别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终霜日则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晚,无霜期较短,自90年代以来呈反向变化;大部分地区初霜日后推,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镇原、崇信等地;初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年分别在1986年、1987年和1984年,终霜日无明显突变年。本区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积温年均最大值与年均最晚初霜日、最早终霜日和最长无霜期都位于陇东南部地区;积温年均最小值与年均最早初霜日、最晚终霜日和最短无霜期则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霜冻资料,对霜冻及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南缘霜冻分布地域性差异大,年内霜冻主要发生在4月和10月,霜冻年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6个有人气象站对霜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表明初霜日平均值南部、西部高寒山区比沿江一线早40天左右;终霜日晚40天左右;从年代季变化分析二十世纪80年代初霜日,出现时间各站比历年平均值偏早2~7天,90年代以后初霜日比平均值基本持平或偏晚;山南地区各县的初霜日以-7.1~-2.3d/10a的倾向率推迟,终霜日以2.3~8.1d/10a的倾向率提前;山南地区各站无霜期序列绝对变率在4.0至13.5天之间,最大的为浪卡子县,每十年无霜期增加13.5天,绝对变率最小的为隆子县,每十年无霜期增加4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77~2012年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大风日数、风速及风向等资料,分析了安多县近35年大风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三月份大风日数最多,且大风日数随年际逐渐减少;出现大风时平均风速也相对较高;极大风速的最大峰值主要出现在1~4月份,主要风向为西风。  相似文献   

8.
利用兴安盟1964年~2018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EOF分析、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初霜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盟55a平均初霜日期自东南向西北愈来愈早,西北部在8月下旬,其余地区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根据EOF分析,前三个特征场累计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77%,第一特征向量场表示兴安盟年初霜日期是同时晚或同时早的空间特征,解释方差为49%;兴安盟平均初霜日期线性变化趋势为逐年提前,较常年均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初霜日期偏早,90年代末开始转为偏晚;初霜日期近55a间周期变化存在准4a、11a、14a、20a的振荡周期,其中11a的周期振荡最强,是最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a周期;③西北地区有85%的站点以(2~4)d/10a的速率推迟,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的站偏迟,特别是近10a,有接近90%的站偏迟;④从环流特征量分析,影响西北地区初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副高正相关和极涡负相关;10月500 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初霜冻偏迟年,东亚大槽浅,西太副高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中国西北区处于新疆脊控制之下,不利于出现降温天气;初霜冻偏早年,乌山脊强,东亚槽深,西太副高偏东偏弱,亚洲中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鸟山脊前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77-2012年那曲地区安多县近35年的大风资料,分析了近35年安多县大风日数、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三月份最多;大风日数随年际逐渐减少;出现大风时平均风速也相对较高;极大风速的最大峰值主要出现在1~4月份,而最大风速的最大峰值出现在1~3月份,主要风向为西风。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10年那曲地区西部班戈县和申扎县的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那曲地区西部初夏干旱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80年代次之,21世纪最少,显然,那曲地区西部初夏出现干旱频率进入21世纪以后有逐年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中旱和重旱出现频率越来越少。而2010年5~6月那曲地区西部两站降水总量仅为62.9mm,较历史同期(149.5mm)偏少6成。其中,申扎县雨量之少位居历史第1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年、月、日降水量资料,对那曲地区近30年来降水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际、月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由于受高原季风和地形影响,那曲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的降水量一般是夏季多,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冬季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水分总体呈现亏损,亏损值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无霜冻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早(迟),无霜冻期也较长,反之,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迟(早),无霜冻期较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上升,受其影响,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分别以-1.41d/10a 和2.21d/10a的倾向率提早和推迟,无霜冻期以3.59d/10a的倾向率延长,并且上述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95年发生了突变。但各要素变化倾向率或突变前后变化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说,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大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大,反之,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小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14.
那曲地区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那曲地区七个气象观测站,近四十年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各地均呈典型的单峰型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干、湿季变化十分明显;那曲地区各地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减;那曲地区东部的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均高于那曲地区的中、西部;那曲地区各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并且中、西部降水量的增加趋势明显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5.
NOAA卫星资料在那曲地区牧草长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利用1999~2000年5~9月NOAA/AVHRR资料和地面同步观测资料,分析那曲地区的那曲、安多和中扎三县牧草长势与植被指数、牧草长势与常规气象要素的关系以及分析了安多县牧草长势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初步制定出牧草长势的等级值。利用植被指数与气温的关系来预测后期的牧草长势。这种监测方法和预测方法在我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那曲地区中、东、西部三个区域代表站2017年以前30年的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和气候湿润度指数进行时空分析,发现那曲地区降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东部和西部降水量增幅明显,且夏半年增幅贡献率大于冬半年,中部降水量增幅不明显;平均气温随年代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半年升温幅度比夏半年高;蒸发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冬半年减少趋势较夏季明显;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那曲地区气候湿润程度没有上升,反而有小幅下降的趋势。那曲地区继续维持半干旱气候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安多县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处那曲地区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年降水量只有435.7mm,而2016年9月4日24小时降水量达54.2mm,突破历史极值(35mm的大雨),也是安多县建气象站以来的首场暴雨,为此文章利用地面天气图、500百帕天气图、2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g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6年9月3日20时-4日20时安多县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综合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副热带高压、高空槽、南亚高压、南部季风槽、零变压线,高空急流以及暴雨云团等共同影响引发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00年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西部年际、年代际及各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西部各季节增暖都比较明显,相比较而言,冬半年增暖最为显著;降水量上那曲地区西部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季节分配上相差较大,表现为暖季降水显著增加,而冷季降水增幅不明显。那曲地区西部平均积雪量变化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冬半年减少比较显著,而夏半年减少非常缓慢;5月份平均积雪量的偏多是导致近年初夏出现雪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近40年初、终霜冻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青海科技》2001,8(2):34-35
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的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和德令哈5个代表站,用1961-199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2.0℃、0.0℃、-2.0℃三个温度等级,分析近40年来初、终霜冻日及无霜冻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明显延长,与60年代相比90年代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近半月,无霜期延长20多天。  相似文献   

20.
霜降     
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霜降,是指初霜期,也就是每年秋天第一次的霜;谷雨是指终霜期,也就是次年春天最后一次的霜。从初霜到终霜这一段时间里,温度低,植物不容易生长,甚至会发生冻害。霜的产生,是因为近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温度降到0℃以下,同时水汽饱和,因而发生凝结。影响近地面或地面上物体温度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晚上的云量和风力。假使云少甚至无云,地面上辐射便强烈,温度容易降低;假使云多,大地好像盖上一条毡子,辐射减弱,温度就不会很快的降低。云对地面来说,是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