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介绍音乐中的情感与人类情感和感觉的区别,以及什么是节奏、节奏与节拍的区别分析音乐中情感与节奏的关系。音乐是通过乐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节奏是音乐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在语言中通过词句来表达情感一样,音乐的目的是通过乐音及其节奏引发各种情绪,从而达到使音乐情感与节奏之间做到统一、相互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释义,是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行为。将同一篇文章或句子,不同的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生活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其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以及价值观,语言逻辑观都大不相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也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译者的时代感影响着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头韵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具有节奏美和音韵美,能增强语言表现力,广泛应用于各种英美文学作品中。对这种常用的手法我们浅谈头韵的修辞作用以及在诗歌、散文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肖小燕 《科教文汇》2008,(3):139-139
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又要“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更要读来“像原文一样流畅”。朱纯深在翻译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实践了著名翻译理论家Tytler的这三奈翻译标准,成功地传达了《匆匆》的思想内容,再现了其诗一般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彩凤 《内江科技》2007,28(4):80-80,86
再现作品的风格是文学翻译的要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除了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本文就其必要性及如何达到风格再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翻译大多只停留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较少考虑文化的因素,缺乏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的背景角度去通盘考虑,使翻译能够让读者尽可能熟悉读本的内容和风格,而丧失了某些语言上的特色。近年来随着文化作为跨国界交流的重要内容,引起了我国翻译者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异化的趋势,采用摆脱原有语言规范的约束,同时保留原文内在的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我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取得更大进展。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异化趋势,并对文学作品翻译异化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给予各位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1992年中韩建交伊始,韩国文学作品开始正式在中国大规模翻译出版。已翻译出版的翻译作品中不乏优秀译作,但因两国存在语言体系、文化、历史、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习惯等差异,也存在部分误译。本文即是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现有国内译作中存在的部分偏误和不恰当之处,探寻韩国文学作品汉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特别是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自由载体,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在表达人类思想、揭示社会百态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工具,是我们与西方英美文学直接沟通的桥梁,也是打开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户。然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意思上,还要结合这部作品的文化背景,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把一部文学作品翻译明白理解到位,不然只能是断章取义带来语言组织上的失误,小则产生笑话大则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即为文学之"形",而文学作品的精神,意境,风格和情感则反映了文学之"神","形"和"神"的矛盾是文学翻译的一对基本矛盾。文学翻译的根本在于透过文字现象把握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即原作之"神",在把握"神"的基础上再寻找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就是"神似而后形似"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殷华 《科教文汇》2008,(13):185-18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耿煜博 《科教文汇》2010,(20):129-130
陌生化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认为极妙的艺术表现形式,翻译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解码、解构、解析、整合等手段尽可能地在译文中传达相应的陌生化效应。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规约性,如过分强调译文新奇陌生,则可能使语言变得晦涩难懂,不为读者所接受。因此,译者应该在处理好"陌生化"和接受问题基础上,客观忠实再现原作的表现形式,保留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达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有培养播音员的播音专业被调整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作为文化名词,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当播音专业加上了艺术二字就更加强调了语言的美的特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播音主持艺术也是如此,语言本来是人与人的一个沟通的工具,但是当语言上升到语言艺术,它就不简简单单的是生活中的正常交流说话,而是高于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形态,“高于”代表的是一种规范性和美感。这种“美感”不只是声音的好听,而是由声音所传达的内心情感。情感在播音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情感的文学作品是苍白无力的,那我们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张颂老师在?播音创作基础?中提到要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造,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两个统一看似简单,其实实际运用起来就会特别难,我们来拆分看--首先我们要想:为什么要让两者达到统一呢?它们达到统一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两个统一当中思想感情和语言技巧的统一尤为重要,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接下来本文就主要探讨一下思想感情和语言技巧的关系及运用再结合一下具体事例分析,看看两者如何服务于情感,从而做到“感人心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一首网络流行英诗及其原译进行分析鉴赏的基础之上,从翻译理论特别是翻译美学理论的高度做理性的思考,进行相应的翻译实践尝试,力求再现原诗的语言美、形式美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17.
袁素平 《科教文汇》2007,(10X):188-189
本文在对一首网络流行英诗及其原译进行分析鉴赏的基础之上,从翻译理论特别是翻译美学理论的高度做理性的思考,进行相应的翻译实践尝试,力求再现原诗的语言美、形式美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是一组相对的翻译策略,不仅涉及语言层面,更深入于文化层面.翻译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时,应当合理应用这两种策略,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刘萍 《知识窗》2022,(11):63-65
诗歌作为语言凝练的精华,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中的情感美、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等需求,具有很强的美育价值。这种美育价值与语文教学目标中让学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诉求不谋而合。教师充分挖掘诗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有助于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文章分析高职语文诗歌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探究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梅  董梅 《科教文汇》2007,(5X):170-170
归化与异化是一组相对的翻译策略,不仅涉及语言层面,更深入于文化层面。翻译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时,应当合理应用这两种策略,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