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一种简单的静置合成法制备出Z型g-C_3N_4/Cu/Cu_2O三元复合材料.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对其形貌、结构、性能等方面进行表征,并对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性能和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半导体材料g-C_3N_4、Cu_2O及二元复合材料g-C_3N_4/Cu_2O和Cu/Cu_2O相比,具有Z型结构的g-C_3N_4/Cu/Cu_2O三元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具有可见光活性和较高光催化效率的纳米光催化材料,本研究以CuO纳米粉体和Na_2S·9H_2O为原料,以纳米CuO为自模板,通过水热一锅法合成Cu_2O-Cu_2S纳米复合物.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纯Cu_2O样品,Cu_2O-Cu_2S纳米复合物表现出更优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且其光催化活性随复合物中Cu_2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Cu_2S含量最佳时,复合物的活性最优,在光照2 h内,其对甲基橙(20 mg·L~(-1))的降解率可达94%,且循环使用5次后,光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固相熔融法制备了黝铜矿合金材料。采用XRD、FTIR、DSC等技术手段研究不同过渡元素对黝铜矿合金材料物相组成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体Cu_(12)Sb_4S_(13)样品含有两相杂质Cu_(1.5)Sb_(0.5)S_2和Cu_3SbS_4;过渡元素引入后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溶出形成2个黝铜矿相,合金材料的杂质含量大大减少,仅含少量的Cu_(1.5)Sb_(0.5)S_2,过渡元素的引入有利于单相黝铜矿合金材料的合成;在加热过程中,母体Cu_(12)Sb_4S_(13)样品变化复杂,会发生分解、S单质挥发,最终变成单相的Cu_3SbS_3;不同过渡元素的掺杂可以减少或避免黝铜矿合金材料在高温下的分解,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Cu_2O/SiO_2的光催化剂。以所制备的纳米Cu_2O为光催化剂,使甲基橙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并且考察其负载量对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Cu_2O颗粒与SiO_2结合良好,Cu_2O的质量分数为5%的Cu_2O/SiO_2复合物活性最高,经过60 min的降解,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5.7%,与纯相纳米Cu_2O比较,SiO_2的加入还提高了Cu_2O的稳定性,经过5次循环降解后,Cu_2O/SiO_2复合物仍然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与LiFePO4相比,单斜结构的磷酸钒锂(Li3V2(PO4)3)具有更高的Li+扩散系数和更高的放电电压、能量密度和高的比容量,已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且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高容量产业化电池材料。综述了近年来Li3V2(PO4)3的主要合成方法、充放电机理及其改性的研究现状,并且对Li3V2(PO4)3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采用球磨辅助碳热还原法制备锂离子正极材料Li3V2(PO4)3,并通过金属离子掺杂技术对Li3V2(PO4)3进行改性。实验结果表明:掺杂少量的Fe后,材料放电容量增大且循环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新能源专业本科生了解和掌握光电转换原理和光电材料的制备,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TiO2纳米薄膜光阳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综合实验,包括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光阳极、松油醇对光电性能的影响等实验内容。该实验路线简单易行,涵盖知识点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可以作为新能源专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7.
发现平移-孪生畴存在的第一人张锦平 1982年考取我所金属物理专业郭可信的博士研究生,1986年9月获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为《Cu_4T_1与Ni_3Nb合金中有序相与畴结构的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研究》。张锦平应用高分辨显微术超结构象和电子衍射分别研究了“Cu_4Ti金属的相结构”及“Ni_3Nb合金中的畴结构”。研究结果统一了前人在Cu_4Ti晶体结构研究上的分歧,证实了β相的存在,并由实验证明了可用高分辨电子显微象与电子衍射的方  相似文献   

8.
根据应用化学与化学材料的学科特点,设计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Fe_2SiO_4/C纳米复合物制备与储锂性能的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文献查阅、基本原理探究、材料制备、材料表征、实验结果分析。实践证明,该实验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工艺、纽扣电池组装方法以及储锂性能测试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Fe3O4@SiO2@MIPs),使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性能实验研究证实了制备的Fe3O4@SiO2@MIPs对目标分子2,4-二氯酚(2,4-DCP)具有快速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较高的吸附容量;与非印迹聚合物(Fe3O4@SiO2@NIPs)比较,Fe3O4@SiO2@MIPs对2,4-DCP表现出显著的亲和性;吸附选择性实验表明,Fe3O4@SiO2@MIPs对2,4-DCP具有较强的特异结合性能。此外,5次的重复使用后,制备材料的吸附效率仍可达80%以上,说明该材料具有可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二维层状半导体的特性,设计了二硫化钼(MoS_2)薄膜制备、表征及光伏器件应用综合研究型实验。该实验包括磁控溅射技术制备MoS_2薄膜、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制作、晶格结构和表面形貌分析、电光性能测量等实验内容,形象展示了MoS_2薄膜生长、独特结构和优异器件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MoS_2新材料特征有整体的认知。该实验选题新颖,实验内容涵盖材料学、半导体物理、电子器件等知识点。教学实践表明,该综合研究实验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材料力学基础实验教学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材料力学性能实验课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专业学生现有学情,分别从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出发,提出了模块化教学体系、阶梯型实验和建立全面的考评细则,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改革传统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模式,探索融合CDI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简易数字跑表”实验为例,从项目内容、项目要求到项目评价三个角度介绍了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阶段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各个方面,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成人教育更适应成人学习特点,更加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提出一种“点线面”可配置的培养体系的设想,设计了达成度模型。实践证明,该教育模式能从点线面的角度量化评价教学效果,对有针对性地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信息技术角度探索翻译教学的新模式,将数据驱动学习和移动学习两者科学的结合,综合地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此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翻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混合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的优势,并结合具体课程将混合学习分成前端分析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三个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的内容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组建乡村教师培训联盟、加强对培训内容的设计、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自助餐式培训"的培训系统,以帮助乡村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学管理中,课堂出勤率至关重要。基于目前课堂考勤的需求,文章研究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课堂管理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审视徽州古村落,发现徽州古村落的建村选址、水系统、规划布局、色彩、建筑平立面等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深入研究徽州古村落形态与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崇尚自然哲学思想的关系对进一步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新时代下的军队为了适应现今战争形态的变化,加大了对大学生兵员的诉求,因此普通高校兵役征集工作变的尤为重要,但是部分高校征兵工作中还存在教育工作与征集工作配套不完善,征兵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本文根据对不同高校兵役征集工作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方式方法的分析总结,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