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9年—2020年观测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国家一般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资料和科右中旗境内距离气象站最近一处光伏电站发电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电量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均呈中等的正向相关,与日照时数呈强正向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弱负向相关。建立回归模型,将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常量这5个气象要素纳入回归方程中,即可根据上述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和预报预测,进行光伏发电量的预报预测和光伏发电资源评估,以及为光伏发电站提供专业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2.
西藏山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期西藏山南地区5个站点(隆子县、加查县、泽当县、错那县、浪子县)的逐月平均气温、逐月总降水量、逐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逐月平均风速、逐月大风日数、逐月日照时数。分别计算出各时期的各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并对人体舒适指数和温湿指数、风压指数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西藏山南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为5.8℃,最冷月(1月)气温为-2.8℃,最热月(7、8月)气温为13℃;年降水量偏少,年降水量为368.6mm,主要集中在雨季6~9月;日照时间长,全地区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600~3300小时;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冬春干燥,多大风,风力资源较好,年平均风速为2.7m/s。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0—2015年河南省及周边39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选取与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机理相关的气候指标,运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内水热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结合统计数据,运用面板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发现:①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最低气温和生育期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两者升温速率呈现从河南省中部向周边递减的特征。夏玉米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其减少速度在豫中地区最快,在豫西南地区最慢。②从敏感效应来看,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对生育期平均气温和生育期总日照时数的敏感效应最强,对生育期总降水量的敏感效应均最弱。从敏感区看,冬小麦产量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夏玉米则集中在豫西和豫东地区。③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突变后有利于除豫北以外共83.3%区域内产量的增加,返青期最低气温突变后有利于豫北和豫东共44.4%区域内产量的增加。夏玉米生育期总日照时数突变后对豫中和豫西共44.4%区域的产量增加有利。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80年~2015年降水量与气温和1986年~2015年日照时数的数据,初步掌握了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气候变化的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35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43℃左右,平均降水量下降了40.4mm,年日照时数减少了约79h。其次,生长季气候变化趋势较为显著。35年间,生长季气温增温2.2℃,降水量减少了42mm。30年间,生长季日照时数呈稍微减少趋势。对以上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草原退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产草量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未来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韦潇宇 《资源科学》2013,35(9):1917-1924
进行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趋势的预估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四川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平均气温、≥10℃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A2和B2情景下,2071-2100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呈升高趋势;川西高原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而其他地区以增加为主,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A2情景下年降水量以增加为主,B2情景下年降水量有增有减,未来A2和B2情景下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在大部地区都呈增加趋势;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都以增加为主;而年湿润指数和温度生长期内湿润指数在大部地区以减小为主。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27)
通过对安康市1953—2009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阐述了近57年来安康市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安康市年平均气温呈现比较稳定的趋势,其变化波动性一般,但其年降水量却逐渐走低,与此同时相对湿度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通辽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年—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杨柳树物候观测资料,对影响杨柳絮飘飞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确定了杨柳絮始飞期主要气象预报指标,建立了杨柳絮飘飞气象指数预报方程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利用2022年通辽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资料对杨柳絮始飞期以及杨柳絮飘飞指数等级进行预报,并通过实景观测数据进行验证,预报结论与实际飘飞情况基本一致,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杨柳飞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可为日后开展杨柳飞絮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朱珠  陶福禄  娄运生  史文娇 《资源科学》2013,35(5):1035-1043
利用1980年-2008年江苏省县级农业统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水稻生产观测资料,在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揭示江苏省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基于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水稻全生育期内,气温(包括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显著增长趋势,并且最低气温的增长趋势高于最高气温的增长趋势,苏南地区的增长趋势高于苏北地区的增长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辐射在苏北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而在苏南地区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大部分地区,水稻产量与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及辐射的正相关性较显著,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降水量则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在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上较为一致.基于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着重分析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产量的影响,发现江苏省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对产量影响约为0.77%,而对产量趋势的贡献约为0.21.降水量变化趋势对产量影响约为0.09%,而对产量趋势的贡献约为0.03.平均气温的增长趋势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有利于江苏省水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浅析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雷  刘依兰  杜军 《西藏科技》2012,(10):67-69,79
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50m以下地区,红景天地上总生物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平均每升高100m,生物量减少0.66g/m2;海拔4350~4620m区域,红景天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量在减少,当海拔在4500m左右,生物量降至最低,之后随海拔高度升高有所增加。海拔4350m以下地区的红景天生物量与气象要素关系不密切,而4350~4620m的生物量与生长季平均气温、20cm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次曲线关系,与日照时数、降水量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从综合影响来看,海拔4350~4620m区域的长鞭红景天主轴和地上总生物量主要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关系最为密切,气温的贡献略大于日照时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 《资源科学》2008,30(12):1839-1845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玛曲为-9.90mm/10年,降水量存在3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为0.341℃/10年。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36/10年,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明显趋于干旱化。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约需140~150天,需≥0℃积温1 000~1 200℃,需降水量400~450mm,需日照时数1 000~1 100h。牧草在返青后64天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大,返青后112天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对牧草生长发育全生育期而言,受气候变暖,气温增高的影响,近20年牧草开花期提前10~14天,成熟期提前20~24天。从返青到抽穗期,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为正效应,拔节到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开花到籽实成熟期,热量对牧草的影响由正效应转向负效应,在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进入第二个敏感期。除籽实成熟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旬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可增加(150~200)kg/hm2,籽实成熟期降水量的影响由正效应转向负效应。从返青到分蘖期,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形成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形成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数变化十分敏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日照时数的影响为正效应。研究区域气候变异系数增大,降水量和气温共同影响,导致该区域牧草产量呈波动变化,牧草产量的变幅明显加大,产量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冬虫夏草生长在西藏那曲市海拔4000m以上的中东部高寒山区、它的药用价值高、生理特性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而那曲作为虫草的重要产地,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文章通过利用2000-2014年的索县虫草产量与各气候因子的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其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虫草产量与各气候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其中地温相关性表现的最好;3-6月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平均地温、平均相对湿度、累计日照时数分别介于4.3-5.0℃、230-330mm、7.8-9.5℃、50-75%、770-960h时对提高虫草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野生黑青稞采自西藏措美县,采取常规根尖压片法对其进行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黑青稞染色体数目为14条,即2n=14,染色体基数X=7,为2倍体。文章旨在建立黑青稞遗传资源库,为保护黑青稞提供必要的细胞学资料,同时为其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利用毕节市8县站气象资料对毕节市近46a的气候做概况分析,统计得出毕节市年平均气温为13.4℃,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21.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3℃)。分县区研究得出毕节各县区平均气温分布与海拔成反比,其中威宁最低,金沙最高。各县年降水量分布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4~10月。全市日照分布呈现中西部多,东部少趋势,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7h。综合分析,发现毕节市全年气温适宜,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同时毕节垂直气候特征明显,有利开展以休闲、避暑、康养为主题的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5.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2009-2018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取气温、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月平均值与马铃薯种植所需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四子王旗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马铃薯的生产,并根据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旨在趋利避害,进一步提升当地马铃薯的品质与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日喀则市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可利用率,文章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统计分析法对日喀则市1980年至2009年日照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影响日照时数的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日喀则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四季日照时数除冬季呈弱递增的趋势外,其余都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幅最大,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以及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定日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年内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天的天数最多,并且太阳能资源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依安县2000-2010年间大豆产量与各年气象因子(包括大豆生育期间5~9月份降水量、各月平均气温、光照、无霜期、有效积温等)进行相关分析。初步得出了大豆产量与温度、雨量、光照、无霜期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大豆高产、稳产、低产年的气象条件和提高大豆增产潜力的有效措施,为我县大豆稳产提高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1年—2020年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等方法对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近40年主要气候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以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年平均气温4.8℃,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358.6 mm,降水年际变化大且时空分布不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平均风速2.4 m/s,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880.8 h,都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近3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对气象要素资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LR)、滑动平均(MA),分析近30年来尼木县的气侯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30年尼木存在着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从总体上看尼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进入21世纪后气候变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增加显著,此后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波动成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从1981~2010年30年间五年平均、夏半年和冬半年变化趋势来看,尼木的日照时数整体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全年日照丰富。尼木县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洪涝、干旱、霜冻、雷暴和冰雹等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