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攀科 《科教文汇》2007,(2X):135-135,137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看法和态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化学领域知识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化学教师的角色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新的知识观下进行角色转换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化学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者,由“照本宣科”转变为课堂上的共同学习者,沟通交流与理解支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看法和态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化学领域知识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化学教师的角色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新的知识观下进行角色转换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化学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者,由"照本宣科"转变为课堂上的共同学习者,沟通交流与理解支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马健 《科学学研究》2007,25(5):812-817
 基于科学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回顾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分析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相对简化但更具有解释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  相似文献   

4.
<正> 科学社会学发源于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和社会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的思想,对科学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但是,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发展(以默顿学派为代表)并没有沿着知识社会学的思路前进,而是着眼于科学行为及其规范结构。70年代末西  相似文献   

5.
组织内部员工间有效的知识共享是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面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分析了知识共享可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收益,并从知识特性、时间特性和法律保护三个方面明晰了知识共享可能的风险因素,指出个体知识共享行为是其综合权衡知识共享收益、成本与风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程东亚 《内江科技》2007,28(3):10-10
知识观与教师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不同的知识观赋予了教师不同的话语权。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背景下,教师所表现的只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后现代知识观动摇了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为教师话语权的赋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湛正群  李非 《情报杂志》2006,25(8):18-21
相对于行业定位观和资源基础观而言,知识基础观采用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动态的视角来解释企业。知识基础观认为企业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个人知识并通过整合、扩散、创新来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是企业内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根植于企业的情境之中,具有难以模仿、难以转移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与教学观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观。我国目前的知识观在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从重视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走向重视知识的建构性、个体性与情境性。知识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知识观变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帆 《科教文汇》2010,(28):26-27
知识观在教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知识观影响着整个教学的每个环节,影响着知识在教学活动的传递结果。而教学评价是了解知识传递情况的有效依据。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对于教学的审视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单一的、普遍的、没有个性的教学评价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对于人才评价的需求,教学评价需要变革,多样化的、灵活的、关注学生差异的教学评价更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由此而引发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分类,形成了各门类学科。本文就知识观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2.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董平军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31-1135
 客观世界是日趋复杂的,认知主体仅具有有限认知能力;理论上如何解释我们能够认识日趋复杂的世界呢?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可以降低认知不确定性,减少被认知系统认知复杂性的感性经验或规律,知识具有“负熵”的性质。可以发展或利用已有对复杂性测量的研究成果对特定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科学信息的开放存取与知识的“公有性”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大尉  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73-1479
 “公有性”是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制度设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私有性”和“保密性”在新的知识生产结构中获得了一定的合理性。网络数据库等知识出版模式在加速了知识扩散的同时,带来了科学信息的商业垄断,但这种垄断在本质上不同于对知识合理的“保密”行为,也加剧了数字资源中的“数字鸿沟”。开放存取运动即是科学共同体对于科学信息商业垄断的集体抗争,是对科学知识“公有性”精神气质的认识论回归。  相似文献   

15.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模中的系统科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引入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研究,以其为方法论指导,提出了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的若干策略与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美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发展科技政策方法论(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SoSP)的倡议,将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成为美国政府"基于证据的决策系统"的重要举措,并从微观、宏观和国家战略需求层面提出SoSP关注的十大问题。由于科技政策的制定依据涉及面很广,而美国提出的SoSP三个层面的研究主题只涉及科技政策依据的一部分,拟定的十个问题逻辑关系并不系统、清晰,同时有相当部分研究问题是基于美国国情的。因此,对于SoSP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进行梳理。本文围绕知识创新过程,首先在宏观层面对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SoSP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进而通过构建知识创新过程模型深入到其内部分析SoSP在各个模块的研究内容,对SoSP的系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吴鸿雅 《科学学研究》2007,25(5):801-805
 在人类求知的长河中,从无知到知之,知之积累为知识,知识转化为力量,进而拥有智慧的辩证过程中,科学既是智慧的基础,又构成了通往智慧的环节.科学最有价值的意义就在于获得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人种永存的重要机制.最原初的"爱智慧"构成科学理想中最深奥、最灿烂的伟大哲思.科学的三向度:力量、知识和智慧事实上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科学的理想是力量、知识和智慧的完满结合.  相似文献   

18.
国内社会学界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的关注较少,哲学界的讨论则往往远离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实践,这一方面造成SSK研究与其他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脱节,另一方面使得SSK的方法论价值未被全面认识。从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角度看,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囿于"语义学神话"从而深深陷入形式主义误区,SSK研究者则敏锐地指出了这个病症。反科学、多重发现、虚无主义等观点均不是批评SSK的恰当理由,而SSK所遭遇的困境也不专属于其自身,它实际体现了现代西方认识论文化的根本困难。  相似文献   

19.
宋兆杰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52-1056
 苏联科学社会学是在科学学的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受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重新开始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社会学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