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拯救阅读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数字阅读,容易陷入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这种阅读习惯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  相似文献   

2.
拯救阅读——“深阅读”濒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 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序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快餐化的阅读内容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肢解了阅读原有的严肃性,"浅阅读"成为常态。将数字时代的"深阅读"作为一个必然命题,从阅读资源的深度整合、阅读注重个性化需求、阅读社群互动共享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数字时代"深阅读"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深阅读"的四种路径,即强化价值供给,重构用户关系,建设"阅读文化",倡导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4.
如今各地都在倡导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会、书香万里行等读书活动,这种现象令人振奋。至于读什么,怎么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文人学者多强调深阅读,认为那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收不到学习知识的效果。有文章更贬低浅阅读,是"肤浅轻松的休闲消遣,对于提高身心修养有弊而无利";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求出版界"不要迎合和助长浅阅读风气的蔓延"。说浅阅读不利于深入领会知识真谛,鼓励人们多在深阅读上下功夫,这一  相似文献   

5.
要想弄明白数字阅读是不是浅阅读,首先要对数字阅读、浅阅读、深阅读的概念进行一个界定。应该说现在对这些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笔者认为,数字阅读就是通过电子显示屏阅读以二进位制方式存储的图书,以此看来,只要是通过屏阅读都是数字阅读。如,利用手机阅读、iPad阅读、台式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都是数字阅读。浅阅读应该是碎片化、表层化阅读,如微博阅读、短讯阅读等。深阅  相似文献   

6.
要想弄明白数字阅读是不是浅阅读,首先要对数字阅读、浅阅读、深阅读的概念进行一个界定.应该说现在对这些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笔者认为,数字阅读就是通过电子显示屏阅读以二进位制方式存储的图书,以此看来,只要是通过屏阅读都是数字阅读.如,利用手机阅读、iPad阅读、台式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都是数字阅读.浅阅读应该是碎片化、表层化阅读,如微博阅读、短讯阅读等.深阅读应该是带有思考、研究色彩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深阅读是基于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让人们更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的阅读,深阅读有助于增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增进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作力。浅阅读是基于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虽然这种阅读习惯有可能弱化思维能力,最终  相似文献   

8.
大众深层阅读现状及改善对策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的获取日趋表面化。各种形式的浅阅读、功利性阅读正成为当下社会阅读的主流形态。而这些阅读方式不仅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使书本阅读功能逐渐弱化。文章在对大众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上,着力探讨了影响阅读的深层次原因及改善阅读之对策。认为改善目前阅读状况,营造理想读书氛围,是一个需要集合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的阅读方式是受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制约的,有什么样的阅读介质,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媒体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数字阅读并存共融的时代"。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呈现出蔓延、增长、发展的势头,但是,传统的印刷媒介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已有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具有网络阅读及其他阅读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的媒介形态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引发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从"书本阅读"到"数字阅读"、从"读书"到"读图"、从"熟读"到"遍览"……阅读的习惯在改变,阅读的方式日益多元。近  相似文献   

10.
王珺 《青年记者》2021,(2):61-63
本文以中国书评媒体(报纸读书版)的发展作为背景,观察大众阅读趣味、阅读习惯的变化,探讨新媒介时代"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成因。并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观分析,思考"浅阅读"时代书评媒体如何引领"深阅读"风尚。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认为时下的社会节奏太快,加之在微博和微信等各类碎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浅析数字出版背景下读者的阅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的多元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如今的阅读方式除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外,人们还可以从CD、DVD、互联网、手机等通过读图、听书、网上阅读、互动交流等来获取。本文从阅读兴趣的变化、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时空的变化以及提高读者阅读能力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出版背景下读者的阅读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而数字化阅读率和上网阅读率迅猛增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日趋加快。然而,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互联网运营商、通信网络运营商、电子产品制造商等传统图书出版产业外企业的身影,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张晶晶 《出版与印刷》2018,(1):43-45, 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电子化信息的普及也影响到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数字时代如何推广深阅读,在对数字时代以及深阅读、浅阅读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时代的阅读现状,并提出了数字时代深阅读推广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锋 《传媒》2015,(15):65-67
从趋势上看,当前全社会碎片化阅读的倾向确实令人担忧、值得警惕,但也要看到,新闻评论有着自身的某种生命力特质,从而抵御着碎片化的进程.而且有趣的是,在长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新兴的、以“碎片化阅读”为特征的传播载体上,宏大叙事与碎片化阅读呈现某种悖论式的共存.必须意识到,评论的天然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深阅读,一定条件下的浅阅读只能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评论如果一味强调浅阅读,只能让这一文体更快贬值.因此,未来的出路在于,为评论的宏大叙事插上“轻便之翅”,从而实现“深”“浅”有度、“深”“浅”结合、“深” “浅”分工,让天性“重思考”的评论在“轻媒体”时代能够继续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数字阅读,也催生出了一批电子阅读类APP.首先,文章对当前数字阅读APP的市场现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一些优秀的阅读类APP案例.其次,文章以"微信读书"APP为例介绍阅读类APP的新变革,同时也提出了"微信读书"APP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文章对移动阅读类APP的未来发展和商业模式进行了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17.
网络阅读率的迅速上升和图书阅读率的连年下降相映成趣,图书馆人纷纷表达对网络浅阅读时代的忧虑.然而,通过分析网络时阅读的具体影响和图书馆在阅读社会中的具体地位、作用,可以看到一个不那么令人忧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2010年人均阅读图书4.35本.而在此前的七次调查中,前四次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更是跌破了50%,之后的结果则一直在50%的关口徘徊.生活节奏的变化、知识接受习惯的改变、技术手段的丰富令传统阅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多媒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之间的竞争,深度阅读逐步被"浅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取代,令传统阅读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9.
浅阅读与深阅读:读还是不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简单轻松的、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阅读形式。其表现形式多样。出现的原因包括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媒介传播渠道丰富、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等等。而深阅读需宁静、专注,是以获取知识为主的阅读形式。深浅阅读在阅读内容、目的、动作和心理上存在差异。深浅阅读不是阅读的对立面,而是分立面,关键在于读与不读以及该如何去读。深阅读是阅读的主流。在浅阅读中寻求秩序和逻辑,相关机构需加强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20.
浅阅读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阅读与深阅读在阅读符号、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目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浅阅读可以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东西,而传统阅读积累的功底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准确。学术阅读是一种传统阅读和深阅读,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术阅读也呈现出浅阅读的一些特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体应该根据阅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变化,注意论文题名的吸引力和摘要对论文的推介、展示作用,合理利用"浅阅读元素",以增强论文的吸引力,扩大期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