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用户体验地图作为新工具融入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的研究工作中,有助于帮助图书馆员深入理解用户体验过程,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研究设计/方法]在阐述用户体验地图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用户体验地图框架,并以图书馆研修间预约服务为例进行实证,直观展现用户体验地图在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流程。[结论/发现]用户体验地图作为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的新工具,可以帮助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掌握用户在体验流程中的情绪变化与真实需求,从全局对服务进行优化提升。[创新/价值]构建了图书馆应用用户体验地图的框架,并通过案例实践积累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晶晶 《图书馆界》2023,(3):80-85+91
在数字中国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为更好地保障文献信息资源,推动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智慧服务转型,已将用户体验工作作为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源于线上服务的用户体验馆员这一职位逐渐兴起,越来越成为图书馆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通过介绍用户体验馆员的起源,简述用户体验馆员的定义、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分析高校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队伍建设在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工作要求及用户需求等4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图书馆用户体验馆员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学科馆员服务的完善要从学科信息资源、用户研究、信息服务平台、馆员信息素质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用户研究是深化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具体负责某一学科领域的馆员来说,应当利用现有用户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进行针对性、具体化的用户信息分析,从而提高学科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合作关系建立、用户信息环境构建、信息素养联合培养、嵌入式学科情报研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提出了通过优化学科馆员工作团队和分工协作机制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创新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入嵌入式馆员的服务创新研究中,探析创新自我效能感对馆员融入教学过程、嵌入科研用户和学习共享空间等工作绩效的影响和发挥,提出优化服务创新环境、鼓励馆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利用绩效评估机制激励馆员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提高嵌入式馆员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学科馆员服务发展的分析可知,深化学科服务的前提是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与融入式的学科服务能力相结合。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仍受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图书馆依托联盟优势,开展与教、学、研需求相匹配的服务,是提升学科馆员服务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文章在分析学科馆员服务背景的基础上,阐释了学科馆员在联盟环境下提升服务效能的可能性,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学科馆员建设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145-146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在我国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过去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为中心的服务,到现在的针对和嵌入具体用户群体、以个性化设计组织知识化服务为中心的学科馆员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各类型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变革,主动设计、引进和发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探索适应新环境下的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馆员服务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同时也催生了支撑学科馆员服务的工具、方法和系统,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用户信息环境、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学科服务和与院系的无缝对接等5个方面研究了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对该模式进行实践,为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阐述"协同"、"互动"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学科馆员制是一种协同互动的服务模式,协同互动是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生俱来的特性,学科馆员整个服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协同互动过程。重点提出了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1)加强学科联络交流,建立良好用户关系;(2)完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或用户代表)协同服务模式;(3)建设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4)建立学科馆员团队的协同互动服务模式;(5)加强学科服务互动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专家、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学科信息传播利用的导航者,服务对象以学科专业的科研和准科研人员为主,主动为学科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供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研究咨询服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图书馆职业分工、走向学科专业化、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是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需要,是提高图书馆自身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在我国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过去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为中心的服务,到现在的针对和嵌入具体用户群体、以个性化设计组织知识化服务为中心的学科馆员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各类型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变革,主动设计、引进和发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阐释图书馆虚拟馆员内涵、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虚拟馆员深化图书馆文化内涵、提升图书馆形象评价、拓展图书馆服务边界、打造图书馆特色品牌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基于文化创意视角针对图书馆虚拟馆员发展中存在的形象功能未能兼顾、互动传播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多方推动虚拟馆员发展、打造内外兼修虚拟馆员、挖掘对接用户多元需求、提升虚拟馆员服务品牌价值等图书馆虚拟馆员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化,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团队制成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学科馆员服务质量,学科用户与学科馆员需要共建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以考核学科馆员服务而不是以考核学科馆员为落脚点的评估机制.图书馆在构建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架构时需要处理好学科馆员团队之间、学科馆员团队与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来拓展其功能和范围,突破原有仅限于文献咨询服务的局限,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从多方位、多层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以读者为中心"、"让资源围着读者移动"的创新实践,为学科馆员扩展服务提供了硬件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等多方位、多层次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在移动阅读智慧服务设计中不断创新,算法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用户体验出发,结合5G时代新技术发展进行移动阅读算法优化设计研究,从需求分析、内容建设、情境体验、智慧服务四个方面进行移动阅读智慧体验分析,提出了深挖需求数据、丰富阅读资源、优化交互情境、提升情感体验的移动阅读智慧体验策略,以期通过算法赋能提升移动阅读用户体验效果,通过技术驱动促进移动阅读服务创新,服务于现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用户沟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艳红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104-128
研究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用户沟通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回顾学科用户研究现状,分析学科用户沟通的作用和具体过程,提出在目前的学科馆员服务实践中主要有4种用户沟通障碍:编码与解码的差异性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学科障碍;沟通环境方面的障碍;针对上述障碍提出5项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已成研究热点,数据馆员成为馆员职业发展的新方向,数据馆员与学科馆员岗位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界思考。文章对数据馆员与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服务对象和能力要求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职业定位、专业道路、能力素养和发展阶段对数据馆员与学科馆员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讨论,认为数据馆员与学科馆员将长期并行存在,交融发展,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自我效能理论对提升馆员服务意识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我效能理论在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在强调优化图书馆服务的今天,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到馆员自我能力信念的培养中,对深化图书馆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自我效能的心理作用机制入手,提出馆员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满足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立足高校,面向社会。这是摆在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科馆员要“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深化社会服务的内涵,架起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时代桥梁。  相似文献   

20.
学科馆员制和参考馆员制作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两种不同模式,在工作目标、所起作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本质及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学科馆员制来源于参考馆员制,是参考馆员制的专业化发展与深化.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参考馆员制与学科馆员制协调发展,以形成完整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