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刘志 《当代传播》2011,(4):113-114
本文从电视新闻报道侵权的表现形式之一隐私权入手,对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行为的特点、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的各种表现,以及电视暗访与侵害隐私权的不同,提出改进方法,减少报道内容失实;坚持角色本位,提高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加快新闻立法,完善和健全新闻法律制度,以期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侵权风险防范警示和启发有...  相似文献   

3.
关于电视新闻暗访的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电视新闻暗访是电视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主动地运用摄像、录音器材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传媒时代,信息更趋多样化,也更加公开化,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权也作为一个附加产品带给了媒体。新闻记者被送上被告席的事已屡见不鲜,媒体在侵权官司中遭遇尴尬。为了避免使自己处于两难境地,媒体应强化法律意识,对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报道要慎而又慎。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隐私权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归纳出档案管理实践中公民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最后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提出公民档案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价值观念、信息安全建设路径对策,从而有效保障公民档案隐私权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6.
魏波 《新闻界》2007,(6):122-123
电视新闻暗访的记者定位主要包括视角定位、题材定位和角色定位三种,把握并应用好这三种定位的关系和技巧,对于出电视新闻的“精品“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8.
杨秋芬 《新闻窗》2006,(3):71-71
隐私权,指的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李璐玚 《今传媒》2012,(8):34-35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普通人的言论自由更有渠道得到表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网络媒体信息爆炸的"碎片化"语境时代,对隐私权特别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现象是存在的。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的交互性、媒体对点击率的追求、互联网"黑客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使得互联网上的隐私披露成了"家常便饭"。个人隐私被他人或组织传播利用时,对个人的精神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被有心人利用甚至会产生财产损失,更有甚者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研究网络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可以从案例中获得启示,从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作为刑事诉讼程序间接公开的媒介,具有沟通公众与司法机关的重要作用。随着大众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化,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刑事司法案件报道过程中产生的对案件当事人的隐私权侵犯的现象,其背后暗含着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利益冲突。解决这一社会性忧虑,需要在实现价值平衡的同时,依靠完善新闻传播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刑事司法案件各阶段的新闻报道权利边界等手段,构建秩序化、法律化的隐私保护规则。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影响.然而,在新闻传播中,因为诸种原因,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案件却时有发生.如何在新闻传播中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但是新闻体制改革中应考虑的问题,也是法律建设中应解决的难题.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性质和内容入手,针对新闻传播中侵犯隐私权的主要表现,分析了我国现有立法时隐私权的保护的不足,提出在新闻传播中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暗访与公民肖像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燕 《当代传播》2004,(4):52-53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闻界、法学界有关新闻工作中的“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暗访”的讨论词频甚繁,专家与学者纷纷撰文立著,从各个角度对这一新闻工作方式给予了密切关注。基于这一采访方式所收到的积极社会效果,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持支持和认同的态度,认为只要做到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不超越法律的界线,就应当予以肯定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有部分新闻媒体的采访手法和报道内容十分低劣与不堪,为了写出一篇哗众取宠的内容而不择手段,在追求新闻自由的同时,反而侵犯到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如果没有保障个人隐私权,一切的私人行为将像被摊在阳光底下,不受任何保障,因此是否该给予新闻媒体报道的特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对于怎样在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还仍有待努力。本文综合分析了新闻报道隐私权保护的意义、类型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笔者立足于我国国情,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以及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相关对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视觉和听觉构成了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它们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即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其中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注重经营创收的传媒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通过新闻的隐性采访来达到新闻策划的目的。然而在这一采访方式的运用过程中造成了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本文针对隐性采访与公民隐私权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梳理,进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传媒人在使用隐性采访时能对侵犯公民隐私权情况进行良好的规避。  相似文献   

17.
张小玲 《档案》2015,(3):58-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事档案的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化管理的新时期。电子档案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但却使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愈加凸显。因此,管理和保护好电子人事档案中所涉及的个人资料及隐私权显得尤为重要。一、电子人事档案中涉及的个人资料及隐私权问题分析1.电子人事档案与个人资料在过去很长时期,人们熟悉的人事档案大都是纸质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网络的应用,电子人事  相似文献   

18.
刘畅 《青年记者》2013,(20):23-24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同源于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前者在促进国家政务公开、保障社会信息透明、实现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后者对维护人民之人格独立、自由和尊严则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触角不断延伸,使新闻侵害公民隐私权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研究怎样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避免侵犯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