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同西方启蒙文化所处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环境的限制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更由于启蒙文化在其开始就缠绕乃至依傍于社会政治变革,20世纪中国启蒙文化和启蒙文学刚一开始就面临着衰微的命运,或者走向革命,或者走向学术,或者走向闲适,或者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儒商文学所取代。随着政治斗争年代的过去,启蒙文化、启蒙文学便失去了依托。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翼文学是研究无产阶级文学特性的经典文本,它所潜藏的指导民众的精英情怀,在精神气质、思维特征乃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启蒙情结。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参西法以救中国”,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化政治的再度阐释。  相似文献   

6.
从"文革"结束到新世纪以来的今天,中国文学走过了近三十年挑战与应战交互作用的壮阔历程.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贯穿性的思想灵魂的主线索是寻找人,发现人,肯定人,即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艺术探索精神的变化则可以概括为:启蒙、先锋、世俗化、日常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日益密切,经历了从最初的向西方学习到中国自身的文化苏醒再到民族文化和异质的西方文化对话、重组,并逐步与世界文学交流、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35):13-15
20世纪法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新文学由之启蒙,当代文学比之关系密切。作为外来文学,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文学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法两国在文化的气质、主题、精神上的相似与相近。文化因素既决定了文学接受的方向,又决定着文学接受的程度,文化因素的分析对文学接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念始终徘徊在文学与政治、审美与实用的二元对立之中,或者说,20世纪的中国作家是在顺从政治的自觉中认识了文学,同时又是在掌握了文学的真理后去反思政治的。百年中国文学正是以这种充满着内在矛盾的运动方式,向世界展现着它现代化的奇特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世纪初的五四文学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如果说五四文学的精神核心就是立个体本位的人,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启蒙将人从封建文化中解放出来,以推动人的现代化,那么新时期文学则大力继承五四文学精神,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文化启蒙将人从极左政治的严重扭曲中恢复过来,经过观念更新,以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以总结经验和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的谱系时,主要是从中国的视点而不是单纯以西方的观念来审视这一段漫长的文学岁月,着重采取内部(中国)而非外部(西方)的准绳,来选择与确认在20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实践;从文学的社会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审美形态;现代传媒和文学生产;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状况;作为特殊现象的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西方话语”被“拿来”以后该放到怎样的中国语境和话题中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佛家文化精神。这种佛家文化精神在70世纪中国文学中复兴并成功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现象显示了佛家文化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又使中国的新文学富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年、传统现代之变。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从中国文学的空间布局看,经历了南移与北归的坎坷历程。所谓南移,就是20世纪前50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中心的兴起,改变了原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传统文学的迁徙路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格局和发展方向。所谓北归,就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后50年,随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北京确立之后,文学中心也随之回归,形成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前50年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围绕北京、上海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学(包括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左翼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构建进程。左翼文学的基本特质,即社会化创作倾向、理性思维之光,平民意识与底层叙述,直面人生、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传统的启蒙精神乃至佛教文化都成为其文学启蒙思想建构的宏富资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资源是其文学启蒙思想得以形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郭磊 《文教资料》2011,(32):14-15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对学英美文学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模仿、借鉴、反思。文学艺术的普适性使两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主题。在接受外来影响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得中国文学凸显了与英美文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呈现出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杨剑龙 《红领巾》2004,(2):74-77
从文学史发展的内在悖论入手辩证地理解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认为中国20世纪文学在努力走向形而上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忽略了形而下,也忽略了文学自身,并分析了启蒙与反启蒙、道德与反道德、通俗与典雅之间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是社会巨变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传统文化面向现代转型的过程。《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将文学批评从政治依附的窠臼中剥离,还原文学作品的本真传统价值观念,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多元化、各类型的价值体系审视,昭示了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初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探讨文学的神圣性与世俗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20.
面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中国社会一方面要面临传统文化的失却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危机,更要同时面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异化。因此,启蒙主义文化变革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激起了人文主义思潮对其极端性的补偿与救赎。并且,这种人文主义倾向一直流脉不断,在文化与文学场域的边缘,艰难、寂寞地制衡着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在20世纪历史现代转型的复杂历史语境之中,很多作家都产生了人文性的自觉,从而抵抗历史功利性发展对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异化。因此,新文学中呈现出了丰富、斑斓的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样态。新文学的人文主义倾向可分成六个范畴,通过对典型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可以剖析不同的人文主义文学样态在面对不同的历史价值维度缺失时所彰显出的救赎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