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那衣服可更加有意思。要知道他的睡衣究竟是什么底子,只好白费力气;袖子和领头都非常龌龊,发着光,好像做长靴的郁赫皮;背后并非拖着两片的衣裙,倒是有四片,上面还露着一些棉花团。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奇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一句话,如果在那里的教堂前面,乞乞科夫见了这么模样的人,他一定会施他两戈贝克。——果戈理《死魂灵》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描写精致而独特,是其作品风格的一种显现。服饰描写既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具有略貌取神、动态描写、渲染氛围、揭示人物命运、充当作品线索等作用,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说,又具有定位社会角色以及展现时代变迁和社会风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对小说《金瓶梅》中的服饰描写作了剖析,指出了其对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的展示及情节结构变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对小说《金瓶梅》中的服饰描写作了剖析,指出了其对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的展示及情节结构变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不幸的马车里,坐着一个少女,两手反绑在背后。她穿着衬衫,长长的黑发纷乱地披垂在她的脖子上和半裸的双肩上。在这些像波浪样的、比乌鸦的羽毛还乌亮的头发之间,看得见一条灰色的  相似文献   

6.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相似文献   

7.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对服饰一往情深,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对服饰的精辟阐述。分析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的服饰描写,可窥探张爱玲对服饰的审美倾向以及潜藏在其后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9.
隔窗相望     
一棵梧桐树的树荫下,蹲着一个黑瘦的中年汉子。他上身穿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下身穿一条脏兮兮的黑裤子,脚上是一双“踢死牛”的布鞋,没穿袜子。他不断地取下脖子上的短毛巾揩额上、颊上大颗大颗的汗珠。他的脚旁放着一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些衣服、几包方便面。还有许多鲜黄的杏子。  相似文献   

10.
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一句使用了服饰细节描写,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著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深蕴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小说内容,在作品中体现了重要的意义及功用。本文将通过分析作者在作品中独具匠心的服饰描写,探析作者服饰描写过程中体现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小说中用独特的服饰语言大胆揭示出女性的心理痼疾,同时摒弃一切外在理论的影响,以纯女性的感性体验和智慧传达出对女性生存终极意义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充实和丰满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作为性别群体,湘西土娼一直以来都是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艺术符号,他的小说创作中的湘西土娼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从文主要通过传统中国画的工笔和对比的服饰艺术描写手法,塑造了湘西土娼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湘西土娼这一文学形象,沈从文的自我焦虑不仅得以宣泄,也表达了他对都市上流社会及其代表文化的厌恶及否定和他力图重塑国民灵魂,创造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宏大愿望。  相似文献   

14.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服饰也不只具有遮体作用,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产物。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不仅反映了他的经济地位、审美观,其实也是他内心世界的流露。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选入初中课文中的一些人物的服饰描写,许多是作者别具匠心的体现。我们可以透过服饰描写挖掘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郑付霞 《学周刊C版》2010,(5):191-191
在小说创作中,服饰意象可以是叙述故事、结构情节的载体,也可以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社会地位,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变化。诚如张爱玲所言:“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他所塑造的每一个成功、典型的文学形象往往都离不开生动、鲜明的服饰描写。这在小说创作中不乏优秀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非同一般,以往,我们总是把她的穿着打扮与她贪婪庸俗、冷酷狠毒的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本文从黛玉的评价、贾府的生活环境、贾母等人的品味、宝玉的服饰描写等多个全新视角来发掘王熙凤对服饰的审美品味,以及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特点,更进一步体会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从而推翻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线式分析人物特点的惯性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服饰是获取过去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服饰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年龄、性别、阶层,并通常可以透露他们的出身、工作甚至政治立场。服装这个词不光指衣服,还包括发型、首饰、化妆等所有展示自己的因素。服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人们的感情,例如,一件扯开纽扣的衬衫,对于一个不常那样穿着的人来说,表明他很生气。衣着鲜亮的人通常比较大胆,语出惊人。回顾不同时代的服饰风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恒 《现代语文》2009,(7):108-108
陈忠实的《白鹿原》里有大量服饰描写,作者抓住白鹿原崇尚古朴的服饰审美文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读者展示了白鹿原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衣服,身之章也"(《身章撮要》),意思是衣服是身体的装饰。我国服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质地、色彩、图案、造型、审美等方面无不各具特色。冠是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中就有"新沐者必弹冠"的记载。冠有冕、幞、巾、帽、帻、弁之分,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礼帽。冠两边有帽带,叫缨,可在下巴处  相似文献   

20.
《诗经》战争诗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描写以军威、道德来征服时方。两汉乐府诗描写人物,不写人物的正面容貌,而是对人物的服饰、仪仗从各方面加以展示。服饰、仪仗成为诗歌中描写人物的常备道具,是详写的时象。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继承、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