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禹先生的名著《雷雨》最初发表于1934年北平出版的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它是曹昌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雷雨》不仅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堪称杰作,在世界文坛上也闪耀着夺目的光彩。《雷雨》剧本诞生之后,在国内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样,先后在日本、苏联、罗马尼亚。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上演,也都普遍受到欢迎。《雷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几十年来译述它的文章很多,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说。但是,今天重读这个剧本,笔者有些新感受,说出来愿与大家共同商榷。一、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首先…  相似文献   

2.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阅读经典作品,你得确定自己是从哪一个‘位置’阅读的,否则无论是读者或文本都会很容易飘进无始无终的迷雾里"。2014年是曹禺先生的经典剧作《雷雨》发表80周年,5月到7月间,有三个不同版本的《雷雨》上演。面对《雷雨》,创作者可以选择复原或实验,观众同样可以选择自己鉴赏的位置,只是在当代,还有戏谑、娱乐、消费这样的位置,在考验着我们的经典。无论如何,当代世界是历史脉络中的一段,我们  相似文献   

3.
依·谢·屠格涅夫说,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悲剧《大雷雨》是“俄罗斯一位伟大天才的最优美、最杰出的作品。” 的确,无论是《大雷雨》的艺术成就,还是它的思想内容,这部悲剧都堪称是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最优秀的作品。 《大雷雨》创作于1859年,同年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剧院上演,1860年在刊物上发表。剧本的上演和发表的时间,正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历史上最紧张的时期。在这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现代戏剧创作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也奠定了曹禺在戏剧史上的重要位置。对《雷雨》出现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批评者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但再读《雷雨》,给人的震撼依然存在。它在生命轮回的揭示、人的困惑的上演以及痛苦心灵的抚慰方面给人印象深刻,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四幕话剧《雷雨》,一经上演,即引起轰动。它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为人们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提供了可能,使人们在尽情欣赏它的高超艺术的同时,试图探讨它深刻的主题内涵,以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接轨。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将《雷雨》主题概括为“反映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等。但在《雷雨》诞生后不久,谈到《雷雨》  相似文献   

6.
吴亚平 《语文天地》2013,(13):22-23
四幕悲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从问世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以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吸引着广大读者和观众,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7.
四十多年过去了,《雷雨》仍然以它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激动着观众。剧中出现的八个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性格彼此绝异,他们相互间冲突着、矛盾着,同时亦在企求着,挣扎着。除了鲁大海留给观众一线希望外,其他的人全处在悲剧的旋涡之中,没有一个能逃脱灭顶的灾祸。《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雷雨》所表现的鲁、周两家人的悲剧也多半不会重演,但《雷雨》的艺术生命,象一切最优秀的剧作一样,永远不会衰老。  相似文献   

8.
著名戏剧家,语言大师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从一九三三年出世以来,一直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这是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研究《雷雨》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其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而且可以作为借鉴,有助于提高当代话剧创作的语言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话剧成热的标志,有的学者称它是“悲剧典范”。六十年来它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它深奥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但是,正像其它一些伟大作品一样,人们对它的理解产生了很多分歧,这原本是学术界常有的情况,不足为奇;《雷雨》问世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观众)对它的理解又产生了矛盾,这种现在文学史上也并不罕见。令人难解的是曹禺本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所讲的有关  相似文献   

10.
曹禺创作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它技巧丰富,内涵深邃,一直深受人们喜爱。《雷雨》是一幕人生悲剧,曹禺先生以特殊的方式,以起伏跌宕的情节、精炼的语言、极富内涵的潜台词,深深地打动着观众。本文试对蘩漪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特征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据中新社称,跳出阶级斗争的主题,经典话剧《雷雨》能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导演王延松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新版《雷雨》以人性  相似文献   

12.
曹禺同志的《雷雨》,曾以它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震动了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和舞台,空前地激动过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观众。可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它却被打成“毒草”,誉满中外的剧作家被打成“牛鬼蛇神”。只有在妖雾澄清以后,曹禺同志的作品才得以再次出版,《雷雨》才得以重新演出。现在,《雷雨》又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这些说明,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禁锢不了、毁灭不了的。《雷雨》蕴含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剧作家当时复杂的世界观和剧本反映了复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现代戏剧大师曹禺诞辰100周年,为此,大连话剧团第五次重排并演出了他的代表作《雷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大连版《雷雨》舞台演绎的特点,在于着力寻找经典与当代观众之间的审美共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契合了观众对主题和人物整体观照的思维方式;二是满足了观众对戏剧内向化的美学追求;三是适应了观众当代化了的戏剧审美经验。这些特点,使大连版《雷雨》不仅更加贴近了经典的精神内核,也对观众产生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1933年,曹禺还仅仅是个23岁的大学生,他创作了《雷雨》。1935年,《雷雨》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矗起了第一座丰碑。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读者、观众和批评家至今仍在不断地发现、挖掘着这一剧作的丰富蕴藏。 《雷雨》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生活的悲剧。曹禺在《雷雨》里“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  相似文献   

15.
原载于1935年8月20-23日《大公报》的白梅的文章《(雷雨)的批判》指出:《雷雨》“在质与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打算有力的推动中国剧运,创作长的剧本是目前的要图,只靠着翻译和改编外国剧本到底不能独立发展,回顾几十年来的国产剧本还是那些形式简短内容贫乏的几本,不能给观众以大量的满足。《雷雨》便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其语言艺术体现了一代剧作家的风格,也反映了时代语境的面貌。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该剧作的语用特征和解析《雷雨》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三年,曹禺还仅仅是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他创作了《雷雨》.一九三五年,《雷雨》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矗起了第一座丰碑.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读者、观众和批评家至今仍在不断地发现、挖掘着这一剧作的丰富蕴藏.《雷雨》以一九二三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生活的悲剧.曹禺在《雷雨》里“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遗憾     
金凤 《学习之友》2006,(12):48-50
《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然而大师在临终之前却有许多的“后悔”。作者说:曹禺的委屈,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大师的苦衷,正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认识曹禺:曹禺(1910一1996)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其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大学也都争相介绍和上演他的剧作,曹禺已成为一位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