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增清 《考试周刊》2011,(93):42-4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相似文献   

2.
陈午晴 《科技文萃》2005,(6):187-189
凡读过朱自清先生<背影>者,无不为作品中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视线移开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心中不时会浮现我们自己父亲的背影.为人父者还可能想象自己在子女心中的背影……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长期以来凭借其朴实、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而"背影"这一词甚至也直接与父亲这一形象重叠在一起。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长此以往,我们都习惯从情感入手来解读这篇课文,一条线索、一个典型环境、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组成了我们讲解的所有内容。不可否认,父子之情是《背影》着重要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解读这亘古  相似文献   

4.
……这篇这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末,在甚么时候、甚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相似文献   

6.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7.
王冬梅 《课外阅读》2011,(8):130-130
一、到底是学生情感缺失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名篇,文中父亲为儿子爬月台买橘的背影,感动了几代人,它已成为最精彩最动情的定格,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在作者、读者的心中。因为它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  相似文献   

8.
父爱的姿势     
父亲是家中的“天”,每每望着“天”的背影,我都会读出一腔感动和敬畏——不独因他是父亲,也因为那些定格在记忆中的姿势——那些父爱的姿势。  相似文献   

9.
黄国隆 《现代语文》2008,(7):108-10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在一九二五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饱蘸浓情的笔调,回忆起与父亲惜别的背影。每次读后,都会被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父子深情所感动,被那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所感染。  相似文献   

10.
“我”流泪表现亲子之爱是《背影》的主旨。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的背影:在浦口车站,看到为我买橘子而艰难地攀越站台时父亲的背影,当父亲一切安排妥当而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的背影。两次背影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我非女流之辈,多愁善感,而是大丈夫一个,年岁已二十。自古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使得我七尺男儿泪落沾襟?是父爱。我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离时两次流泪有别于文中的另两次流泪。在徐州见到父亲,得知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之职被除,又看见满院的狼藉不堪,顿时触景生情,倍感命运多舛;加之思念起去世的…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背影     
读朱自清写父亲的那篇散文《背影》时,我年纪小,只觉故事极平淡。父亲给儿子买橘子也值得感动?估计同学们跟我情商差不多,没人能理解一个背影所能承载的人世悲欢离合。人与人面对面时习惯戴上面具隐藏内心,转过身面对自己的时刻,无需再掩饰,所有真情都会在那个默默无言的背影里赤裸流露。  相似文献   

12.
读过《背影》的人,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曾感动了一代中国人。那种无与伦比又无以言尽的亲情,触动着每个人的灵魂。这次龙应台出版新书《目送》描述三代间的亲情,特别是她记下自己如何送别父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读完让人热泪盈眶,可谓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蕴藉风格的代表作。”背影”使作者为之动容,潸然泪下,难以忘怀。文中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有详有略。教参(人教社语文一室编,下同)在回答为什么时认为:“第四次虽略写,但比第一、三次详细。主要是因为这次忆起的是第二次所得到的印象,一是表明印象之深,难以忘怀;一是与开篇照应,达到首尾圆合的目的”。“印象之深,难以忘怀”,这说法自然不错,然而总觉得意犹未尽。本文着力描绘了父亲的背影,为父亲忍住哀痛、无微不至关怀儿子,特别是临别前步履蹒跚穿铁道爬月合买橘子感动得热泪潸然,所以如是…  相似文献   

15.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  相似文献   

16.
正拉三轮车的老王,让人掩卷唏嘘;保姆阿长,粗俗却善良叫人难忘;父亲的背影,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普通人,他们的形象在文学园地里散发着弥久的芬芳,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何以如此打动人心?我们该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我试图借助课堂教学,借助教材这个最好的案例,研读课文,仔细揣摩,就写作中如何凸显  相似文献   

17.
《大中专文苑》2010,(3):78-79
又是一年的冬季。一年的时光匆匆走过,回望那逝去的背影,有一股莫名的感动。看着那落叶映射的余光,似乎在落叶的流逝中,母亲的黑发注定变得斑白。父亲的脊背注定要被压弯。天冷了,打个电话,让远行的父亲注意身体。让勤劳的母亲歇歇脚。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背影     
<正>读朱自清写父亲的那篇散文《背影》时,我年纪小,只觉故事极平淡。父亲给儿子买橘子也值得感动?估计同学们跟我情商差不多,没人能理解一个背影所能承载的人世悲欢离合。人与人面对面时习惯戴上面具隐藏内心,转过身面对自己的时刻,无需再掩饰,所有真情都会在那个默默无言的背影里赤裸流露。这种感悟来自于我再次见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20.
听很多同行抱怨:“现在的学生太不懂感情、太缺乏孝心了,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老师自己都感动的泪流满面了,而学生居然认为车站送别时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是应该的,没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感动的。真是气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