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2004年版)第四册第一单元选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这是高晓声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中的一篇。这篇章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处在新溜交替的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陈奂生,我很欣赏中的心理描写,但是在讲课中,我对中“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一句中的“冠冕堂皇”一词产生了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文艺作品时,的确常常会遇见这种情形,每当文艺画廊中出现一个新鲜、动人的艺术形象,人们就会想起另一个被人公认的艺术典型。前一时期,当高晓声塑造了陈奂生(《陈奂生上城》),何士光塑造了冯么爸(《乡场上》),读者与评论者们想起了阿 Q。同样,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创造的许茂引人注目时,评论者在赞美之余,往往要带上一笔,“他不同于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创业史》)。这里强调的虽是不同,表明的仍然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师:今天我们学习《陈奂生上城》。小说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陈奂生担心他老婆要跟他算账。回到家,他肯定要交给老婆一本账。这本账应该怎么交代呢?生:收入———卖油绳七元七角;支出———付房钱五元;买帽子二元五角。师: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分别是在什么活动场所发生的?生:火车站、招待所、百货公司。师:其中正常的买卖行为是在火车站和百货公司发生的。卖油绳、买帽子是陈奂生事先计划好的事情。可是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招待所多花了五元钱。他在向老婆交账的时候,该如何解释呢?【点评: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  相似文献   

5.
《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初,“投煞青鱼”陈奂生大闹当代文坛,一时间,“陈奂生热”风靡城乡,家喻户晓。好事者也莫不揣之度之,以为既有“上城”必有“出洋”,好戏自然在后头。谁知,八二年后,陈奂生掉头回家“包产”,再不显山现水。然而陈奂生作为艺术形象,早已活在读者心中。他的故事远不只这些。何况八十年代的社会波诡云谲,这“投煞青鱼”怎安生得了!果然,时隔八年,种田大户陈奂生竟漂洋过海,应邀访美,重登“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7.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8.
李家树 《学语文》2003,(5):14-14
一般认为 :愉快、稳定、平衡的心理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然而我认为 ,最佳的心态良机应该是学生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的时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相关材料的刺激 ,而引起某种需要、动机、情感、意向的心理冲突时 ,他的学习积极性最强 ,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极易诱发“井喷” ,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佳化。下面以《陈奂生上城》为例谈谈我的体会。《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是作家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  相似文献   

9.
怎一个“巧”了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下课还有半分钟,我赶紧布置预习:“同学们,明天我们一起学习《陈奂生上城》,请大家在早自修朗读这篇课。”话刚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正待我走出教室门口时,听见教室角落里一位男生非常小声的一句话:“乔老爷上轿,陈奂生上城。”说似乎无意,因为说完后他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听不能无心,我感觉到也许这里面藏着些许教好这篇小说的契机。我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潜意识当中感觉找到了重教《陈奂生上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11.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七篇小说,是以同一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命运组成的。它们在广阔的农村生活背景上,通过对陈奂生的性格与心灵的刻画,记录下了我国新农村社会前进的脚步和农民灵魂的演进。高晓声的小说是在"替农民说话",是在"艺术地探求农民的命运,是  相似文献   

12.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  相似文献   

13.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渎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完全属于作者和他的时代,读者有权站在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5.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16.
案例展示一上课铃声一落,教师说了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奂生上城》”,就技艺娴熟地打开CAI课件,导入一段影音视频文件(截取于影片《陈奂生上城》中“大闹旅店”一节)。当看到影片中的陈奂生发现自己睡在“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的床上“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时,教室里响起了嬉笑声;当陈奂生惊愕地发现地板能照出人影,小心地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来,“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想坐又最终不敢坐时,教室里响起了更响亮的嬉笑声;当看到陈奂生听到“…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一名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高中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其同学及时发现后,我开始了对他的心理辅导,感觉收效不大。无奈之下,一日课前30分钟决定临时取消《陈奂生上城》一文的授课,改上《善待生命》,但,一堂课能不能挽救一个学生的生命?我希望,但持疑。(袁卫星语)  相似文献   

18.
陈奂生和阿Q同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农民典型,二者又表现不同.陈奂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阿Q则是辛亥革命前后乡村农民的真实写照.新旧社会不同,物质生活各异,人生经历迥然,丝毫掩饰不住中国农民质朴,憨实的本质.然冥冥中,总有份默契.陈奂生的自骄,阿Q的自负;陈奂生的“看得穿”,阿Q的“善忘却”.短暂的精  相似文献   

19.
描写农村,描写农民,关注千百万农民的命运,始终是作家关注的对象。作家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处于特殊时代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他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的双重性格;同时提出农民的吃饭问题和改造农民思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读《陈奂生上城》,最能感染人的,或许不是巧妙的构思、深沉的笔法,也不是曲折的故事、生动的描写,而是那无矫情、不造作而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陈奂生形象。那么,陈奂生真切可信的原因何在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