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对他在清平湾插队的一支怀想之歌 ,写于作者离开清平湾 1 0年之后 ,是作者于病榻之上凭记忆写下的一篇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本文试图在理清现实中的清平湾与文本中呈现出的清平湾间的距离 ,从而阐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和文本中的这种意图的实现度 ,去深掘作品的丰富性 ,去揭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妙处 ,进而阐明这一作品对丰富知青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对他在清平湾插队的一支怀想之歌,写于作离开清平湾10年之后,是作于病榻之上凭记忆写下的一篇牧歌式的散化小说。本试图在理清现实中的清平湾与本中呈现出的清平湾间的距离,从而阐明作本身的创作意图和本中的这种意图的实现度,去深掘作品的丰富性,去揭示作写作技巧的高妙处,进而阐明这一作品对丰富和青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出身不属“根正苗红”的史铁生于1969年赴延川县清平湾插队。三年后,他腰腿剧烈疼痛,故返回北京。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清平湾。在清平湾,他与插队好友建立了一生的友谊,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享受了乡亲们给予的浓浓温情。这样的生活减轻了“出身论”带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也开启了他之后三十三年的轮椅生活。  相似文献   

4.
1983年,史铁生以一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蜚声文坛。对这部小说,王蒙评价道:“《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小说,更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是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1]。在我读来,小说处处都蕴藏着真实的生活和艺术美感,尤其是那平淡诗意的语言宛如醇美的酒,悠扬的歌,让人在如痴如醉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本文考察了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音乐性及其成因:陕北民歌的植入;谴词造句的匠心;句式的大胆创新;场面描绘的音乐性;情节的独特处理。在此基础上,认为小说通过三种途径可以获得音乐性:  相似文献   

6.
初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时候,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读罢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那份激动。那段知青生活让史铁生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也暗淡了最绚烂的青春,但中却没有一丝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爱得那么深厚、那么质朴,质朴得就像那遥远的清平湾。它是小说,我却从中读出了散的荡气回肠。章中那份对土地和生命默默的关怀,强烈而持久地震撼着一颗年轻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而创作的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当代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手术后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病后致力于学创作,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笔》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中散《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影响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教材。  相似文献   

9.
马未都 《课外阅读》2011,(10):62-63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30年矣。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相似文献   

10.
"美,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史先生用这种态度去发现美、感受美。就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来说,文章里反映出的劳动人民的淳朴,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这是美。喂牛的时候还是"愣头青"的史铁生善于捕捉这些美好,并将它用生动的笔触表现出来。这其中足以看出他对生活、对生命是怎样的热爱。我不知道史先生在双腿瘫痪后是否还去过那里,但我知道清平"美湾遥远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史先生说:"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灵魂的事》  相似文献   

12.
初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时候,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的,读罢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那份激动。那段知青生活让史铁生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也暗淡了最绚烂的青春,但文中却没有一丝灰暗。对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他爱得那么深厚、那么质朴,质朴得就像那遥远的清平湾。它是小说,我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最有影响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这样抒情味更重的小说、散文,而虚构性作品影响反而不大。“从清平湾到地坛”,从回忆过去到直面现状到叩问人生,史铁生凭其用心和悟性“突围”自身的局限,“超越”人生的苦难,用“有血有肉的语言”写下生命厚重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正史铁生,在此我想用几个词来评论一下他一生的变化:狂妄,自卑,软弱,坚强。有点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四个词是自相矛盾的。但读完他的书后我发现,这四个词恰好反映了他人生的蜕变。说史铁生狂妄,是他对青春的态度。其实,在这里,狂妄可以打个引号。因为说他"狂妄",不如说是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读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后,我发现他在乡下插队时,与村民们和谐相处,就像他是清平湾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七章,教材选了前两章。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去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返回北京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精神上痛苦的“炼狱”,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合欢树》《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相似文献   

16.
李真 《初中生之友》2022,(Z1):30-31
<正>内容简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通过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真实鲜活地呈现了革命根据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貌,为读者展现了陕北人民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晚上十点半,飞机降落在咸阳国际机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和同事从杭州来到了西安。  相似文献   

17.
“知青小说”作为“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记载了知青们那一时期的心灵苦闷、所思所感,较之最初群体的的声讨、控诉,史铁生、朱小平这二位在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桑树坪纪事》却从插队知青的视角写出他们对所插队的陕北的清平湾与桑树坪独有的一份情怀,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平凡人生价值与人性的探讨使其成为知青反思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李梅 《教育艺术》2006,(4):44-4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小朋友们:上午好! 船山小学是湖南省衡阳市一所能把差学生教成好学生、能把三流学生教成二流学生、能把二流学生教成一流学生的王牌小学。我为我能成为该校学生家长代表感到光荣!我为我的儿子进入船山小学就读感到幸运!在此,对船山小学高水平、高质量、高技艺的培养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衡阳县清平小学以自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郑回,从俘虏到王室宗师,再到南诏清平官,为南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史书没有他的传记,对其论述也很少。为弘扬郑回思想和精神,笔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郑回的历史功绩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平民意识,高贵情怀1983年,史铁生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用极其优美、淡远的笔调回忆自己在插队时生活过的清平湾。史铁生跳出了对时代诅咒和埋怨的窠臼,使荒凉的陕北高原成为养育他灵魂的血地,目不识丁的大伯大妈成为引领他走向崇高的血亲,悠扬辽远的信天游成为他精神世界得以滋补的血脉。正如他在《创作笔谈》里所写:“刚去插队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接受什么再教育,离开那儿的时候我明白了,乡亲们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语言、劳动、身世,教会了我如何跟命运抗争。现在,一提起中国二字(或祖国二字),我绝想不起北京饭店,而是马上想起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