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30年代初,老舍对<客>的翻译助他写出了小说<微神>;由<隐者>的翻译"摹"出了小说<歪毛儿>.两对作品的对应与叠合足以将翻译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昭示得清清楚楚.但影响还远远不止老舍受译文启发写出与之近似的作品,还表现在对老舍短篇小说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参照着写中,他获得了短篇小说创作的经验与技巧,使他在新的创作起点上迅速前进.其借鉴所恪守的原则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平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童年经历和教学生涯"这个视角,探究其对老舍小说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对《骆驼祥子》的创作有直接影响的是康拉德的创作态度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康拉德和老舍的创作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大海和城市入手,阐述"一个近代伟大人格的创造者"对老舍创作车夫——祥子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家也许是写自己的经历.象杜甫与Words worth.也许是写天外飞来的幻想,象那些乌托邦的梦想者,但无论他们写什么,他们是给人生一种写照与解释。”老舍先生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主张,并不断在创作中实践着这种主张。读老舍的记人散文,可明显体会到:“写照与解释”人生始终是其创作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 人们常称老舍为幽默艺术大师,或讽刺艺术家,这都不错。但我感到用“幽默”和“讽刺”或一方面去概括老舍创作的特色,总显得太窄,还不能把他的喜剧蕴含全部挖掘出来。正象胡洁青所说:“老舍的头上常常被冠以幽默家的头衔,当然,多数非但毫无恶意,反倒颇有赞美的味道。我可始终搞不清楚。对此老舍是感到高兴呢,还是不高兴。我想,他心里恐怕有一股哭笑不得的劲儿。”①老舍大概对别人单用“幽默”来概括他的创作特色感到不太满意,而他的“不满”又说不出来,因为他的创作中的确有浓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创作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老舍的创作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中国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老舍一生坚持使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民大众的通俗生动的口语进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情愫和民族特色;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力图抹去大众文艺与非大众文艺的界限,使所有的文艺都成为大众的,是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另一个突出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但,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文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9.
一老舍对北京文化的关怀,是其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知道北京的美丽,熟悉北京人的生活,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爱它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对北京的爱深深的影响到老舍的创作,他的作品语言是典型的"京味"口语,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普通的北京市民。老舍正因为太迷恋生他养他的北京,沉醉于那里的文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山东时期的创作特别讲究幽默的适度性;他注意适度机智,防止油滑;适度同情,疏离讽刺;适度优越,以免解体幽默.幽默已经成为成熟作家老舍的艺术个性.山东时期之后的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老舍相当成功的幽默作品,首先应当归功于山东时期对幽默机制和幽默规律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1.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部并腔绝唱寡,只有老舍,利用有限时机,以个性书写向文艺界清规戒律发起衅战,完成了话剧《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成了满族文学在该过程绝无仅有的独特"族性"书写。回忆起"十七年"的满族文学,人们不能不说,真正做到了在民族文学本质意义上丰沛书写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假若没有老舍的话,满族文学在该过程中特有的"族性"书写,几乎要交白卷。  相似文献   

13.
尽管国内外关于老舍或曹禺的"作家专题"性质的研究已开展得相当深入,但在二者"比较研究"方面却几乎还是空白,只有片段或资料性的文字昭示着二者的"可比性",所以将这两位著名作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王俊虎的《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一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力作。该书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野凸显出老舍和曹禺在家族文化、女性思考、戏剧构想、宗教信仰、文学理想、晚年境况等方面的异同,极大地拓展了老舍、曹禺研究的学术领地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关注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往往以市民世界畸型的心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民性格的积习和痼疾,探索城市文明中所潜藏的病态心理。面对价值失序中道德信念的沦落状况,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寻找中西文化的“熔点”,以重铸国民的理想人格。凸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恩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民族作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对《红楼梦》更为喜爱和推崇。老舍的红学观主要体现在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中,老舍积极倡导阅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6.
老舍序跋包括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写的序和后记,为刊物写的发刊词,以及具有序跋性质的自评。它记录了老舍每篇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其一生文学活动的脉络,是研究老舍其人其书的重要依据。此外,老舍序跋的写作艺术独具一格,以当今的序跋写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老舍与一些男作家一样,关注到了女性的"生育"问题,但在叙事上与女作家直面生育之苦不同,他们不关注生育场面的描写。以"生育"为切入点,可以挖掘老舍复杂的文化、性别意识,回应其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上述方面的把握可以给予作家老舍更为客观、立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老舍有着怎样的文化形象和价值意义?过去的文学史一般多从"市民"、"京味"和"幽默"等加以概括,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又时常理所当然地从鲁迅所开启的现代启蒙主义传统来审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陷入"被别人表述"的阐释困境。论文提出应该回到老舍那里去,寻找老舍文学的独特性,认为老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伦理型作家,具有丰厚而深沉的伦理情怀;伦理诉求是老舍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地方;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是他的小说最为集中表达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老舍的小说作品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特质的审视与剖析,认为在所有民族病症中,“官本位”的思想对人们的心灵腐蚀最厉害,为此他塑造了许多反面人物,来鞭笞这种“官本位”思想。同时,他也认为“官本位”的观念严重地阻滞现代化的进程,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主张打破官迷,把精力用于科技和实业,因此塑造了一些深受西方激进思想文化浸染的新人物,以此表明自己对“官本位”思想的鲜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