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基于认知学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认知学角度,聚焦考察身体名词在英汉名词表量结构中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的异同,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研究发现:第一,汉英身体名词作量词时,身体名词的维度属性得到突显;第二,身体名词在与不同中心词搭配时,呈现出不同的维度属性;第三,身体名词临时作量词,往往通过人们的认知来建立身体名词与中心词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隐喻和转喻理论,立足量词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汉英身体名词作量词的认知机制及其搭配原则的异同。研究发现:第一,汉英身体名量词都存在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认知聚焦方式;第二,汉英身体名量词的隐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有外聚焦和单聚焦两种;第三,汉英身体名量词的转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表现为部分聚焦和容器聚焦两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隐喻映射的角度谈谈汉英表量结构中临时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临时量词与名词之间的联系作简要阐述。首先.临时量词的原有形象特征被映射到了名词上。其次,临时量词的感情色彩被映射到了名词上。最后,临时量词作为名词的一部分被映射到名词上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4.
朱德熙先生说:"临时量词是借名词当量词用",但在语料中,还有借自动词、形容词的临时名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义与其作临时名量词都有一定关系,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单音节形式是它们作临时名量词的优选形式。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人体词用作名量词的现象,形成了人体名量词和所修饰名词构成的典型表量结构。基于常用人体名量词的语言特点分析,从认知角度考察人体名量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人体名量词以单音节为主,少数为双音节,分为临时名量词和常规名量词两种;人体词经过概念化获得了量词义,人体名量词与所修饰名词的搭配受语义的同一关系制约,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操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合成空间理论"为理论背景,研究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与认知解读问题。根据输入空间的不同,从认知角度将汉英表量结构中的隐喻分为两类: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是通过"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而隐性隐喻是通过量词所描述的"原型名词"和表量结构中的"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类型主要有误用、泛化、遗漏、错序四种,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汉英表量形体特征的差异,汉英名量词的色彩差异,教材的影响,汉英句法结构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改进教材,利用汉字的偏旁,利用量词的对义特征,利用量词的语义认知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来帮助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借用名量词的条件及语义特点,文章认为:若N1是N2的容器,可以借用N1做N2的量词,构成Num N1 N2.Num N1 N2的语义与容器和名词的类有关。  相似文献   

9.
英语名量词将其具有的名词的词汇语义传递到它所修饰的名词上,从而产生了修辞的效果,这使其语法功能类似于形容词,在修饰名词时能更生动鲜活地展现出语言使用者想描述的图画或者景象。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名量词,在搜集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出英语名量词的隐喻、转喻、夸张、类似、通感5大修辞功能。英语名量词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大大丰富了语言词汇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制约事件名词与量词组合的因素有名量距离、量词种类、量词的词语功能等.语料库调查显示,事件名词对量词小类的选择有不同的优先等级,而这跟不同类别量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如果用[ 时间性]的有无与高低来衡量,传统区分的动量词、时量词其实可细化为7个等级的连续统,并由低至高形成4个层级.名量词也可按[ 空间性]([-时间性])的强弱分出5个等级.总体来看,事件名词倾向于选择时间不强也不弱,即时间性居中的动量词、时量词或名量词小类.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汉语中的"我给你一把刀"和"我给你一刀",探究量词"把"缺省的句法效应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阐释。一方面,在句法层面,提出量词最大投射,将这两种结构置于VP壳下研究,以补充VP壳理论,并推导出前者属于含名量词的述宾结构,后者属于含动量词的述补结构。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表明前者属于具体"给予"意义下的物体转移过程,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情景,后者是抽象"给予"意义下的动态情景。  相似文献   

13.
名词的空间性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态语言常以数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现代汉语以量词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量词显示出名词空间性的强弱差别。句法位置对名词的空间性有重要影响,主语句法位置能够充分地保持名词的空间性,事例句的宾语位置会强化名词空间性,事类句的宾语位置削弱名词的空间性。定语句法位置名词空间性的强弱与定语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虽说英语是单复数语言,汉语是数词加量词语言,但英语中也有“数词+N1+of+N2”的表量结构,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省略。由于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可分为八类,且量词既可用于表单位,又可用于表种类和表容器等,汉语中省略了量词的“数词加名词”构式有时就有多义性。人们在进行翻译时应特别注意根据语境对其进行适当的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6.
意象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具有以不同的方式构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即对同一事物、同一情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认知。通过对名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的描述,分析了名量词对所修饰词意义的映衬和突显作用,旨在更好地把握对名量词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提法,结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进行了名词跨域活用的论证,推出了名词跨域活用的提法,填补了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一项认识空白。  相似文献   

18.
"把"是一个可以计量人的个体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由于与量词"把"搭配的表人NP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限制,"把"是一个非典型的计量表人NP的个体量词。与此同时,"把"又是一个计量"X手"类表人NP的典型量词。  相似文献   

19.
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考察汉语中量词的空间意义时,我们发现56%以上的量词具有空间意义。量词的这一空间特征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绝大多数的认知域可以用空间概念来表示。同时还讨论了空间义量词的语法,语义特征,探讨了空间义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量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文章以量词"串"为例,从文字、语言(语法、语义、语用)、认知和文化等角度对量词教学展开探索,认为教师应遵循人类从易到难,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量词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开展有所侧重的阶段性教学。文章旨在通过对具体量词的教学来探讨量词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策略,从而对量词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