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弋丹阳 《文教资料》2010,(16):20-21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它的"套盒结构"、开放式阅读空间、"时间零"的写作实践等,都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尤其是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惯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阿罗史密斯》的艺术技巧,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放在现实主义和讽刺文体的关注上,然而,本文认为:该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辛克莱·刘易斯赋予了他的全知叙述者一种超越传统的"多元"特质,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解辖域化"的叙事策略。叙述者通过人物的解辖域化解决叙述进程中的局部冲突,表现人物思想上产生的"断裂、创新和新认知"的认识过程,用批判-赞美、逃跑-追求、舍弃-获取、断裂-连接的多元叙述线条串起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现代传承者阿罗史密斯跌宕起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3.
瓦尔拉莫夫的小说《沉没的方舟》借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将古老的分裂教派村落布哈拉喻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拯救的"方舟"。但现实中的布哈拉同彼得堡的阉割教派一样扼杀着人的自主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对布哈拉信仰仪式的超越过程,最终达到了与活的上帝的真理的相遇。并且,彼得堡与布哈拉所象征的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分歧也在小说高度的宗教关怀中得以弥合,而这一蕴含着上帝内在精神的宗教关怀也正是拯救陷入敌基督末世论中的俄罗斯灵魂的法宝。现实中布哈拉最终消逝于大火,但它对上帝真理的信仰却将永远为俄罗斯精神提供庇护。  相似文献   

4.
由圣徒现象衍生出的圣徒题材文学在俄罗斯文学的众多题材类别中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集俄罗斯民族文化意蕴、宗教情结、道德理想于一身的艺术综合体。俄罗斯圣徒题材文学所负载的价值理想是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审美矫正。它是人类在"现代性"危机中以价值理性对抗工具理性的重要精神资源。作为本题材文学外部表现形式的形象模式和结构模式,艺术地实现了俄罗斯民族追求上帝之真,荣耀上帝事业的伦理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作为一个文学理论丰富的作家,他成功地避免了中国后现代主义写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弊端,将后现代主义叙事和中国当代文学特征巧妙地进行了融合。文章以《红拂夜奔》为例,着重分析王小波作品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6.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对于它的学理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文学所透露出的宗教精神以及俄罗斯灵魂所蕴藏的复杂质素。  相似文献   

7.
西方杰出科学家大多信仰上帝,他们的宗教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信仰非人格化的上帝,体现了神的存在与人的自由的和谐;二是坚信事物受法则支配,上帝只是法则制定者或第一推动力,体现了科学理论与超验力量的和谐;三是认为上帝有两部作品,体现了《圣经》与"自然之书"的和谐;四是肯定宗教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动力作用,体现了情感驱动与理性探索的和谐;五是认为科学的理性思考与宗教的价值追求应该并重,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在格非的先锋小说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叙事结构:"迷舟"式叙述、纯虚拟的叙事游戏和罗生门式的多重角度叙述。在格非笔下,生活是无中心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他小说中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是孤立的一个个瞬间,他不提供对生活的整体性认识,也无意于总结历史的客观规律,他对历史的表现,往往成为某种"戏仿"。他的小说往往传达出这样一种认识:人生充满偶然,意外造就历史。  相似文献   

9.
“元小说”特征和碎片化叙事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重要的写作技巧.《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具有元小说和碎片化等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在其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1.
米哈伊尔·爱普施坦是俄罗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家,他将俄罗斯文化的模仿特质、民族性中的二元性结构以及传统哲学对“万物统一”思想的偏爱,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拟像”和“悖论”进行通约比照,得出“后现代主义起源于俄罗斯”这一结论。通过分析认为,拼贴式、多源头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既多元又单一、既和谐又混乱的悖论空间,俄罗斯民族精神中早就存在一种后现代主义气质。然而,拥有后现代主义气质并不能充分证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具有苏联以前的历史形态,爱普施坦的“后现代主义俄罗斯起源说”有绝对化和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之嫌,但这一论点揭示了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独特的“假晶”景观确与后现代主义存在内在精神逻辑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理论家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所提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下的文化包罗万象,宗教、意识形态等为主的中心力量被消解,表现出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碎片化、无深度的概念。基于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了后现代文化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挑战,结合后现代教育学、课程观、叙事话语理论,开拓、探索思想政治课堂叙事与话语体系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夺取了上帝(造物主)的"立足之地",不断提升和强化了无神论在认识自然中的话语权,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但是,至今却有人拿"科学家信仰上帝"来做文章,企图把科学的阵地再归还给上帝。通过对牛顿上帝观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可看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我看来,《罪与罚》凝聚了19世纪后期深刻的思想矛盾与精神痛苦。这个时代的俄罗斯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在社会层面,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而在精神层面,传统的东正教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欧洲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共产主义、无神论等新思想,在俄罗斯思想与文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在那个年代,究竟是该信仰上帝,还是该信奉无神论?是该保持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把生产方式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他从事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他把锋利的解剖刀插入后现代主义内部,透过繁华的表象看到其本质特征:商品拜物教对传统文化的侵蚀;集体生产方式被打破,使得统一、完整的社会被碎片化、零散化的现实所替代;文化的批判功能和精神先导作用的丧失.  相似文献   

16.
郑丽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8):99-100
美国自成立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主题也伴随国家的兴旺发达孕育而生。俄罗斯人素来对美国充满幻想,对美国崛起的惊叹,对"美国梦"的精神信仰,都会在俄罗斯作家笔下提及。通过溯源美国崛起的历史,并分析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美国主题,进而阐释俄罗斯作家们的美国情结。  相似文献   

17.
《圣经》文学中,上帝将信念、盼望、博爱这三样礼物赐予其信徒。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后传》中,有意安排作品人物缺失《圣经》信徒所拥有的信仰与盼望、行动以及善良与正义。这样的设计和布局若置于《圣经》文学的传统背景中加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缺失"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内涵:战后美国社会已颓败的基督教信仰使人们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生存处于枯竭、尴尬和荒诞的状态。作家以《圣经》为参照,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缺失"对社会现实进行独特书写,用支离破碎的叙述语言将小说的主题意蕴加以凸显,彰显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杰克·伦敦的作品《野性的呼唤》采用非聚焦型全知叙述模式,叙述者作为"上帝的眼睛"无所不知、无处不在,可自由移动观察位置、选择视角,又可以作为故事之外、文本之内的一种特殊视角存在,从而使文本视角具有多重性。文章重点在于:从自狗看狗、自人看狗、自狗看人、上帝的眼睛四个方面对多重叙事视角作具体阐释。多重叙事视角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及独特的审美张力,使读者摆脱固有的感知模式,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9.
《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苏童先生在2006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母本,进行的一个"重述神话"的尝试。小说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分析小说的叙事,就会发现很多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包括对传统故事情节的解构,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塑,对时空的剥离和对人性不断追寻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姚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3):131-132
《五号屠场》是冯尼古特具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反战小说。小说通过采用拼贴,跳跃的时空观,现实与虚构交替等多重元小说叙事技巧来实现反战的宏大叙事,同时实现了多重叙事话语之间的"对话"效应,开创了虚构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张力"。文本的多重终极意义也在"对话"效应和"张力"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