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代莉 《今传媒》2020,(4):94-98
在本次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探究了大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包使用行为与其所拥有的黏连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9份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关系网络下表情包的使用类型有明显的差异,熟人关系中表情包使用更偏流行化、诙谐化,而生人关系中表情包使用则更为传统化和礼貌化;同时,表情包的使用频率和黏连社会资本与桥接性社会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以后现代思潮与表情包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网络表情包后现代式的传播逻辑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解构主流与权威,重构互主体价值观;解构严肃政治符号,重构娱乐性话语空间;解构传统美学,重构草根文化;解构理性与深度,重构表象化解读四个角度。同时对网络表情包背后的话语体系流变与发展趋向作出了思考,集中在从沟通辅助到沟通障碍的变化、意识形态与流行文化的操控、虚无主义倾向的表露及文字意涵的复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子若 《今传媒》2020,(2):16-19
近年来,表情包在互联网社会迅速发展。表情包以其直观性、低门槛、娱乐性和高容纳度在网络社会中广泛被使用,其强大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带来了很多商机。本文从表情包的发展过程、传播特征和传播功能三个方面,来对表情包这一传播现象做出讨论。研究表明,表情包成为塑造个人形象、解构主流话语以及表达意见的新载体,探析其传播规律对研究网络传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表情包是产生于互联网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将语言、图像、动作等元素融合,大大提高了话语表征的传播效果。网络表情包具有丰富的视觉特性,其使用体现了视觉碎微化的特征。用辩证批判的观点看待当前表情包及文化流行行为,表情视图的传播既有积极意义,如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能让青年群体不断产生自我情感满足、群体认同、社会安全感等情感能量,同时也要深虑当表情包极度泛滥时所带来的解构主流文化、消费与娱乐至上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温秋阳 《中国广播》2006,(10):69-73
听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王新阳、刘险峰采制的连续报道《千亩良田私自卖,农民耕地变房产》好象在翻阅一本连环画:土地被卖却没有得到丝毫补偿的农民愤怒与无奈的表情;私自卖掉农民土地却假称村务公开的村委会主任尴尬且无赖的表情;罢免村委会主任时,农民热切而兴奋的表情,都通过声音跃然眼前。在用声音展开的一幅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国农村一些地方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丧失土地的问题、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农村民主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动画因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带给大众不同以往的娱乐享受。随着受众的需求催生了泛动画产业,表情动画首当其冲的成为泛动画产业主力的一员,在社交应用中广泛使用。表情动画因其制作的简易、作品容积较小、传播表征效果明显、娱乐趣味功能强而受到青睐,获得了年轻人群的喜爱,泛动画产业有从动漫产业中跳出自立门户的趋势。通过对表情动画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众文化传播对表情动画的制作影响,研究表情动画深层次的表征意义,来分析未来表情动画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静 《出版广角》2016,(15):83-85
表情包是新时代的象形文字,是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新媒体时代,表情包迅速发展,不仅打造了系列IP,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梳理了表情包的发展形态和发展历程,介绍了一系列经典的表情包,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归纳了表情包的商业模式并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嘉洋 《视听》2021,(1):149-150
表情包作为新媒体时代在网络上兴起的产物,出现在各种社交软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符号.结合时代背景,在用户关注表情包、使用表情包和创造表情包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不同的社会心态:渴望社会认同、焦虑和抗争.对表情包传播背后的社会心态进行解读,对社会情绪与社会价值体系的疏导与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潮流新品     
表情键盘为了增强娱乐性和互动性,大部分聊天软件都配有表情功能。但是人们通常都倾向于通过鼠标的点击来发送表情,而这款产品则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表情发送方式。它其实是一个小键盘,键盘上的每个按键都被做成了一个表情,一条普通的USB线连接电脑,当想要发送什么表情时,只要按下相应的按键即可在电脑中呈现。  相似文献   

11.
打针     
《云南档案》2013,(1):59-59
<正>一实习小护士给我挂针,拿着针在我胳膊上扎了好几针也没找到血管。但这位小姑娘真镇定啊,表情严肃认真,势有不扎到血管不罢休的意思。十几针之后,我忍着剧痛,带着敬畏的表情问小护士:"你这针法跟容嬷嬷学的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表情包的符号属性与情感表达特点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论述了表情包影响文字解码的内在逻辑。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在情绪表达方面形象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相对于具有逻辑抽象特点的文字来说往往更能抓住解码者的眼球,表情包的情绪表达以及人们对表情包的基本认知影响着交流主体认知语境假设的构建,奠定解码基调,从而影响文字文本的解码。理清这一逻辑对于理解表情包在现实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表情包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言,就其社会功能来讲,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其对个人的作用来说,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表情达意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表情达意,表达得最恳挚,最明显、最充分,最动人,这就是最有表现力的语言,最能产生效果的语言,也就是最值得提倡的语言。所谓动人,也就是说: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实质上也就是表情达意,表达得最充分的结果。歇后语作为汉语的一种独特语汇,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作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富有表现力的,也是极其动人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制作与使用表情包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入手,分析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从表情包的传播中窥探青年群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特征,探寻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风靡的原因,并探讨表情包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梳理和分析网络文化语境下表情包传播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传播特性,认为表情包传播有其现实根基,反映情感交流的新现象.也正因如此,简单地为表情包传播贴上否定的标签是不足取的,我们必须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同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表情包传播现象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思考引导表情包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策略,尽量消解其负面效应.表情包传播的商业价值已经初现,但其具体的发展前景,还有待未来去证实.  相似文献   

16.
人际传播视阈中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深受大多数人的喜爱。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际传播视阈中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效果、使用情景、使用目的进行分析,并对微信表情包恶搞、侮辱、威胁、敷衍使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补充说明,提示规范用户在人际传播视阈中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孙晓婉 《东南传播》2018,(3):123-124
自2016年初"帝吧出征"与8月傅园慧表情包走红,表情包逐渐进入新闻传媒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视野中。本文统计了近几年表情包研究的数量,梳理了已有表情包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及学界共识,并指出当前表情包的研究不足在于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落后性,以此分析未来研究中可突破的方向及应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动画领域中,脸部表情的识别一直是一个瓶颈。脸部属于人体的一部分,是人类相互表达情感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如五官的分布、肤色的变化、具有各种各样的表情等。在表现上有一定的难度。脸部表情识别难度尤其在于光照条件的改变、脸部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可以从领属、数量、时间、处所、性质、情态等诸方面对中心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或描写;是具体、严密、形象、生动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句子成分。运用得好,能够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用得不好,除不能正确地达意表情外,还会造成与中心语结构关系不调的错误,这就是定中不调.以下是这类错误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周志鹃  邱蔚 《视听界》2006,(5):98-99
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要精确地表达一个信息应该是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的表情和动作等无声信息。而这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即为体态语,又称人体语言。电视最吸引受众的便是它的可视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节目主持人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符号,不仅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也利用自己的体态表情达意。“近取其神”重在眼神及笑容。在取中景、近景镜头时,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便是主持人的眼睛及笑容,这是最能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的部位,主持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被电视镜头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