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若谷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4):34-37
在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主导下,长期以来,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一直存在着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只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的问题,这不仅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全球性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只有加快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力加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具有认知目标、元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其中,元认知价值是其本源价值,其他两种价值则是其衍生价值。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有实质性差别,科学课程中存在辉格主义科学史倾向,对于学生掌握科学史的程度难以测量。这些观点可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利用科学史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学史受到国内外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在科学课本中不再仅仅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而更加注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上渗透,成为科学教育改革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的历程回顾,有利于我们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新的结构。在教学中,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年龄越大,素养还越低。在成人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科学教育课程非常必要。核心课程是成人科学教育的一种最好的课程模式,它具有学际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更适合成年人进行专题学习。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张扬相对的科学知识观;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追求多元的目的观;贯通科学与社会,倡导综合的课程观;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坚持建构与对话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7.
国内高校在提倡和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起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在一致;二是通识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三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角度考虑,在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科学史课程是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肖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在阐述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大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数学)和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的课程设置作对比,简要地剖析了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教育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史中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玉凤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4(6):14-17
关于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功能问题,一些案例说明,长期以来,实际上是教育目的规定着科学史的教育作用,将这种现象可称为教育中的科学史。而随着科学史研究的发展和科学史建制的形成,现在以科学史本身为本来认识科学史的教育作用,相应的,这可被称为科学史中的教育。在科学史的研究和传播过程中,从教育中的科学史向科学史中的教育转变,能够避免对科学史的辉格式解释和对科学历史的歪曲,也有利于真正认识科学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的科学教育已走过百年历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科学教育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全面理解科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第二,培育积极完整的科学文化;第三,创造和谐、自由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学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应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学生亲自“做科学”和在研究中学习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为了使学生达到某种科学方法的学习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力求具有典型性,具有适当的反复、变式和梯度。 相似文献
13.
张毅 《教学研究(河北)》2007,30(5):388-390,397
社会建构论在对我国的科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要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地吸收,使我国科学教育在正确的路途上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识的价值,一直存在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之争。本文从社会视角、文化视角以及学生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并依据科学知识价值认识的多维视角构建了科学知识价值分析模型,提出科学知识具有信息价值、应用价值、探究价值、认识价值和情意价值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后现代科学观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了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对后现代科学观应持有的辨证态度。 相似文献
16.
John L. Rudolph 《科学教学研究杂志》2024,61(3):519-532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community that scientific literacy as a concept and phrase was introduced by Paul deHart Hurd in 1958. Recent research into the origins of the phrase, however, has shown this to be incorrect. Its first published use can be traced back, in fact, to 1945, and the phrase was frequently invoked in popular and research publications throughout the 1940s and 1950s.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the phrase's introduction into popular discourse, it is argued, reveals that despite the rhetorical power and widespread adoption of the idea, scientific literacy (as others have pointed out) has proven to be little more than an empty slogan that offers no substantive guidance for thinking about the goals of science education. This essay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continue to cling to the idea, the field of science education can more productively consider the most relevant and appropriate goals of science teaching by dispensing with the concept altogether.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在西方有较长的历史和较深入的实践,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由于科学教育目标的转变而凸显出来的,在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方面,科学史具有特殊作用;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科学史本身会因为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呈现出不同面貌特征,科学教育对此应有自觉意识并加以辨别、运用;恰当的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会有助于实现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国外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回顾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历史,对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学策略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科学本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帮助学生发展较全面而准确的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教师应该能够应用一些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有关科学本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科学探究法和科学史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应用以下方式:利用科学故事;利用科学史中的科学失误;利用科学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学、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以及洛扎诺夫外语教学法多个角度论证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紧密关系,认为教育科学必须重视脑科学理论研究、吸收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