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网络与信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强调横向网络在信任构建中的作用.根据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JSNET2009)的数据,分析了作为横向网络的社团参与因子及纵向网络的网顶对于不同类型信任的影响.分析表明,横向网络能够更好地增进制度信任和特殊信任,但并不一定加强社团成员的普遍信任,而纵向网络能够增进普遍信任,但对制度信任和特殊信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信任本质与类型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对信任本质与类型作不同于心理学的社会学阐释:(1)信任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或私人的心理行为或心理现象,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行为或社会现象,指的是一种以对他人能作出符合社会规范行为或举止的期待或期望为取向的社会行为。信任具有社会性、可理解性、合规范性、简化性与风险性等特征。(2)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可以划分为两种或四种类型,即理性信任与非理性信任或目的理性信任、价值理性信任、情感信任以及传统信任。  相似文献   

3.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重要的心理现象。但研究者对信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定义,编制题目来测量信任;另一类是行为游戏法,包括囚徒两难游戏、最后通牒游戏和信任游戏。社会神经认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不存在一个特定的中枢,它跟杏仁核,前中间前额皮质,旁扣带回,脑岛,腹侧被盖区,中隔区,梭状回,颞上回,眶额叶皮层等脑区有关,跟催产素、加压素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有关。同时,该研究指出了信任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分布式网络中各节点信任评价的准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信任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经验因子和相对经验因子的方法,建立了新的信任评价体系.这种新的信任评价体系考虑了个体节点的差异问题,在计算节点的信任值时考虑了节点间的交互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节点的非对称性而导致的信任评价不准确的问题.算法分析表明:新模型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节点,采用不同的最大容忍评价偏差,并且对个体节点的反馈可信度进行更新时,采用不同的更新值,体现了节点的个性化特征,使信任评价更加准确合理.此外,所提出的新算法能够运用到多种信任模型中,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自身知识薄弱、社会政治地位较低及组织较为松散等问题。在社会资本视阈下,这是由于行动者之间的信任缺失、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实体缺乏及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社会建设不完善等原因所形成。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应通过其现行社会系统中的活动,运用行动者基于信任、规范及行为者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实体网络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校与社会之间和高校组织内部两种信任关系的视角,分析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缺乏信任的自我维持、缺乏制度或规范的约束、信息沟通不健全及教育理念的错位导致师生信任缺失等信任危机,在此基础上寻求建设高校信任体系的方法:加强积极的信息沟通、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高校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可信任度。最终构建一个互信、融洽、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7.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一方可以随时游离等特点与网上人际信任的产生存在着对抗与冲突.然而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是诸多网络交往者的一种需求,所以网络交往者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完善自身的网络人格等,为网络交往的人际信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该文阐述了皮埃尔.布尔迪厄、詹姆斯.科尔曼、罗伯特.普特南、福山、林南等代表性学者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信任观,指出他们从个体层次或从群体层次提出的关于社会资本与信任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为研究企业信任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众对我国大学的信任是一种关系结构,其信任基础不只是来自于大学本身,大众的社会认知与社会结构也是信任基础的构成部分.这种信任基础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发展性.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大学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变革意味着传统信任的基础发生变化,但是大众仍然固守原有社会认知,沿用传统方式向大学供给信任,造成信任的结构性错位问题,滋生了大众对大学的信任迟疑和合作意愿的减弱.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整体的诚信危机需要研究者反思传统的信任研究方法,并科学地考察和界定公共生活中的信任.后工业化过程中公共信任的凸显与公共性在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组织中的重叠及这些组织的社会责任的普泛化和理性化密切相关.公共信任问题是公众对负有公共责任的社会组织的“公共质疑”的累积,是削弱社会整体诚信度,引起社会道德危机的首因.公共信任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诚信危机使公共信任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本问题.因此,必须对公共信任进行有效的研究、管理,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整合力量.  相似文献   

11.
家中装了四部窃听电话,外出有私家侦探跟踪……这不是一部悬念迭起的破案影片,而是一对关系濒临破裂的夫妇上演的家庭闹剧,其目的是丈夫要抓妻子与他人约会的把柄,以便在离婚协议上占绝对优势,不让妻子带走任何财产。而妻子呢,过惯了随心所欲的生活,对于婚姻也视同游戏。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离去时纤弱的背影,心中开始流泪。生平第一次,她拿起电话对一个男人说:对不起,我错了。请你原谅我。  相似文献   

12.
信任的教育学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学的立场看,信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存在于教育诸要素的互动之中,从信任中显现出来的是"以关系为本"的教育世界。作为一种策略,信任能够简化教育的复杂性,能够打开通向未来和世界的道路,实现各种力量的自由的真正的联合。信任为教育打开了更宽阔的视界,它使道德教育具有关系性、公共性和正义性,使智慧教育具有探险性、创造性和反思性,使情感教育具有安全性、健康性和发展性,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Trust in result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  相似文献   

14.
<正>我3岁的时候就开始滑雪。因为我总是想要更多的滑雪装备,所以我从12岁开始就在我家附近一个每年10月都会举办的旧货交易会做志愿者。我十几岁时,遇到了布雷特·鲍曼,他在宾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trust is a relatively small subfield. Nonetheless, it contains within it many important insights. Our contention in this paper is that careful study of this subfield can bring with it many insights that can and should be used to reconsider a variety of arguments that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area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ur focus is largely destructive in section 2 of the paper. We object to two recent paper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iterature arguing that they fail to recognise important insight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on trust. In section 3 we say something more positive, noting the routes forward.  相似文献   

16.
正在掀起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物联网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信息传递通过传感器节点实现,由于传感器节点具有能量、计算能力有限等特点,需要进行数据融合。物联网在进行数据融合过程中易受到各种类型的攻击,为了保证融合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建立了一种基于数据和能量可信的信任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学历信任危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它会诱导民众对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学历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学历信任危机的发生既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用人制度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内部因素相联.化解学历信任危机可以从高等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变革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合理用人制度、加强学历监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人的存在方式之转变必然引致信任类型从特殊信任向普遍的社会信任转化;在试图通过个体德性的提升来增进社会普遍信任的同时,务须经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尊重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现代性的负面后果进行人文主义救治之理路在于实现个体价值取向的能力本位转向,进而增进社会普遍信任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人际信任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里,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估形成人际信任,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撷取国内外众学者对信任概念的理解,从而对人际信任作出科学的综合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