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俭福   《教育导刊》2005,(11):11-14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自能发展倾注更大的关怀。其研究内容包括:学生自能发展的目的;学生自能发展的流程要素;学生自能发展的操作定义。它旨在使教育所培养的人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的智能信息,并由此转化为每一个人内在的素质底蕴。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素养新内涵——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春娟 《教育探索》2006,(2):116-118
从2005年秋季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要想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果,广大教师就应该具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素养的新内涵包括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代信息素养、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及反思能力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不久将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 2 0 0 1年秋季在全国 2 7个省市 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 ,不久将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取向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式 ,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在这一发展体系中 ,不能…  相似文献   

5.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不久将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 制定,还是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以做校长工作的多年经验和参与新基础教育的体会,通过案例的方式探寻教师发展的机制和过程。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老师的困惑与转变,制定好教师规划,开展专家引领下的课堂研究,注重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7.
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是基于研究性变革的学校转型研究。在这项长达近18年的研究中,叶澜认为教育变革呼唤发展性的新型教师队伍,而教师的在职教育难以独立完成造就新型教师的艰巨任务。无论是脱产还是不脱产的在职教师都需要面向和回归到学校教育实践,造就新型教师的基本路径在于教师自觉参与学校的变革性研究。教师在变革学校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生命整体,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让自身得以成长。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生态”这一概念聚焦的是学校德育生活的复杂状态,是指在具体的学校生活中作为复杂系统而存在的学校德育系统。“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系统重建了学校德育的理念,并具体化为学校德育生态中的“关系”重建和“活动”重建,实现了实验学校德育生态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性质、作用的认识一直是理论界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问题中,去觉察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且必须超出问题的视野,去预设、策划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构建起让学生潜能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这一认识,源于新基础教育对成长需要的探讨。其中,认识的过程一波三折,从模糊逐渐到清晰。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年限是衡量国家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各国对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有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年限为12年对学生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有最大的正向效应,义务教育的年限是造成学生素养成绩差异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的国家在儿童入学年龄上较晚,入学年龄为6岁对学生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城市学生和女生素养成绩受入学年龄的影响更大。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的国家在生均经费支出上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对于生均经费低于5万美元的国家来说,生均经费支出对学生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息社会,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有资料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获得的知识,仅占10%左右,80%~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得。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担负起什么使命,爱因斯坦在《关于教育》一文中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主张,学校基础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新阶段,是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教育从基本现代化到总体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教育发展新方向和新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引起教学交往与学生发展的深刻转变,教学交往将促使传统的“教师中心”褪色、多边互动增强、人文意义日显;学生发展更强调“合格 特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健全个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去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朱钅容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均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省政府将于本月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今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七件大事:1.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6.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新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发现,学生对新高考改革认同度较高,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毕业高中类型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政策认同对学生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认知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大于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学校支持在政策认同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课外活动支持的中介作用略强于学业支持。对此,应加大并优化政策宣传,增进民众对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积极谨慎探索标准化非认知性指标在高校招生中的应用,推动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努力提升薄弱高中的学校支持条件,关注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感知。  相似文献   

17.
高考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枢纽,对基础教育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其一系列改革"意见"不仅反映了高考改革注重回应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国家对高考改革背景的深刻认识与科学判断。可以说,新高考改革是一场兼顾公平与科学的改革,旨在通过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基础教育深度变革,其"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内容深改、不分文理、规范加分、英语多考"等每一项改革都有明确指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当代关于公共管理的一套全新理念,其核心理念认为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舵。这套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时十年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争论依然,综观本次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表现为时代定位上的后现代色彩、空间定位上的西方中心印痕、价值取向上的泛人本化倾向。笔者认为,我国课程改革在基本理念上,应坚守现代而非后现代的时代定位,稳操自我本位而非他者中心的空间定位,把握基于社会本位之上的人本化价值取向定位;在主要举措上,课程结构应赋予学科授受以应有地位,课程实施应赋予教师以合理权威与主导作用,课程评价应赋予考试以相当功用,课程管理应采取基于集权之下的有限渐进分权;在实施推广上,则应正视问题、不断调适,充分衡估社会公众的流言蜚语,强化教师观念的更新及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经费投入足额到位、配套措施相辅相成、政策执行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20.
依据“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实践的经验,借鉴文化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以学生发展工作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学校文化生态建构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发展和文化运作的机制。敏锐觉察儿童发展的势头,顺势开发儿童潜能,将学生组织建成文化生态系统,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发展。本文从学校文化生态组织、学校文化生态能源及功能、学校文化活动设计角度和主要活动形态几方面探讨了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