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述历史是记述历史的方法之一,即通过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是将记录历史、发掘历史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一种史学研究形式。人物的口述历史之所以更加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它对历史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可以使后人跟随口述者走进历史现实。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张学良先生的自述为主体,比照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往各种书籍与资料的谬误与不足。从主政东北直至西安事变,张学良爱国思想及其对日态度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对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透视张学良思想演变的原因与过程,进而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2 0年代末至 3 0年代初 ,美国经济的大衰退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以“工业复兴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新政”法案被国会通过。“新政”具有人民性和资产阶级民主性 ;国家对社会经济强有力的干预调控 ;应急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历史进步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已过去七十多年,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当事人张学良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事件沉淀了四分之三世纪之后,在张学良“自述”问世之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本文认为中东路事件涉及错综复杂的两国四方关系,张学良收回中东路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下进行的。文章着重分析了张学良执意收回中东路的动机、对当时形势判断的失误及事件导致的后果,特别是事件对张学良本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15年日本政府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以及有关的中日交涉,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袁世凯时期围绕着“二十一条”要求展开的交涉,其后形成了民国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批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在2007年前出版的已有的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之研究状况,作一个系统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6.
哲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为世人留下了回忆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回忆”历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回忆”历史,在某些时代或某些时代的某一阶段,因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大可能做到完全真实。我们不能把历史视作一个小女孩,对她进行任意打扮,否则,我们就会犯历史的错误。要知道,篡改的历史终究还会被“篡改”过来。这就是历史的法则,也是历史学者修史的法则。回顾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该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她在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若干个转折点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 ,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她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革命的斗争 ,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黄显声率领的沈阳公安武装队伍是“当时沈阳唯一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对日军的入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随后,黄显声在锦州致力于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工作,他所领导的义勇军被视为“日军之劲敌”。东北军撤至关内,黄显声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寻求抗日救国的张学良将军的思想转变起到促进作用。西安事变后,黄显声为营救张学良奔走呼号,积极投入到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中去,最终被国民党当局幽禁。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育自古就有,过去教育讲“六经皆史”即六经都可以当作历史来读。后来“六经”扩展到“十三经”,其中的《尚书》、《春秋左传》的内容都是历史。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门基本的学科。后来的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多年的时间里,历史学都是一门独立的很受重视的学科。为什么自古以来历史课、历史教育就备受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这样说并不是说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不重要,而是强调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也是强调历史…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理政治国26年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总管家、人民的好总理、新中国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周恩来理政治国26年的经典评价。1949—1976年,周恩来“贡献最大”说,“三领袖并列”说,20世纪中国“四伟人”说,都一定程度上隐含着对周恩来历史贡献评价欠准确、有缺失,本质上揭示了建国后26年,尤其是文革前17年,毛周贡献如何恰当评价,毛周关系如何深度把握、需要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二十一世纪的宣言书.深化对“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思想路线、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认识,对学习、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起承转合”原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开头,是发端;“承”是事件过程,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变化,换个角度立论;“合”是对事件的总结,结束全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将每一课时作为一个整体,巧用“起承转合”技巧,“导”、“演”好每一环节,定能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3.
“故事”与“历史”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似乎不敢很公开地说“故事”,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历史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有其真实性;故事则是流传下来的说法,经过渲染、演绎,已无多少真实性可言。(2)历史中有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可以让我们对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等有深刻的理解;故事大多为一些烦琐细小的叙述,除了有趣、好玩,无助于对一个时代或一个事件的理解。(3)历史教科书中,都是写事情的经过、制度的内容、文化的成就等,几乎看不到有趣的故事,好像故事已经被排除于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之外。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段历史经历了60年的时间跨度,应该说往往已经变成按其字面本来含义上的“历史”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60年,却没有在欧洲、在世界上变成“历史”,反而比战后初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人们环顾当今的欧洲就会发现,这既非因为公共舆论对历史研究有特殊的兴趣,也不是由于二战的结束又到了逢五逢十的纪念日,因而要搞些例行公事的纪念活动。欧洲不能忘记二战,是因为它的后果至今仍影响着国际格局、各个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欧洲之所以不能忘记它,是…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1928年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将军一生中两大壮举之一,其外争国权,内求和平统一的立场和方针是值得称誉的。东北易帜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认识这一历史事件不能脱离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大在科学回答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重视对历史经验尤其是1989年以来13年历史及经验的总结。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十六大的重要内容对中共党史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段祺瑞身处清末民初时代,是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历史人物。其生平和性格诡异复杂,“功罪兼有”,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为推翻帝制,他“三造共和”,一手断绝了大清王朝300年的命脉,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北洋三杰”之一;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为政清廉,人称“六不沾总理”;他临死之前还留下“八勿”的遗嘱,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他是一个亮点大于暗点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基本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20.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是对英国历史有极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它废除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用“法治”代替了“人治”,彻底摆脱欧洲大陆天主教对英国的统治,并开创了一种在对抗中融合的历史运动模式,使英国此后一直处在和平渐进的环境中,为英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