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想一二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让他挂在新居的客厅里。这使我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自知字写得不好看,何况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写书法了。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荣,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我便在朋友眼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意思是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处,就原谅我了。"  相似文献   

2.
什么都快乐     
清晨起床,喝冷茶一杯,慢打太极拳数分钟,打到一半,忘记如何续下去,从头再打,依然打不下去,干脆停止,深呼吸数十下,然后对自己说:"打好了!"再喝茶一杯,晨课结束,不亦乐乎!静室写毛笔字,磨墨太专心,墨成一缸,而字未写一个,已腰酸背痛.凝视字帖十分钟,对自己说:"已经写过了!"绕室散步数圈,擦笔收纸,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3.
宋凤洲是名有着副教授头衔的书法家,还有-个特点就是他还曾是位军人.这两点融合到一个人身上,不禁会让人联想到严谨加严肃.  相似文献   

4.
女作家范小青是个写作上的"拼命三郎",传说她十几天能写出一部20万字的长篇,一个月能写十几个中篇!她在写作时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认得一个"写"字,-直就这么写、写、写…………  相似文献   

5.
怀素成为唐代大书法家,有着芭蕉的功劳。当初习字没纸,他就成千上万地栽植这种大叶片植物,叶阔好当纸。他以"绿天"命名居所,欣欣然,满眼叶绿。蕉叶写字的心境,与听雨芭蕉不同,与李清照词也不同:"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庭院几棵芭蕉,减了暑热,增了色彩和情调。这就有一问:谁说不要"芭蕉"?  相似文献   

6.
这位令我一见就心生敬仰的清雅女子,生自日本的兵库县,她是闻名日本的一位书法家,且在国际上也名闻遐迩。 我们一向自豪地宣称:当今书法好像只合汉字有缘,而能以文字称之为艺术称之为家的,当然更非中国莫属了,不想日本的这位南鹤溪(Minami,kakuei)女士,却是这样一位既非中国人却把中国的汉字书写得非常出色的书法家。 说她“清雅”,是指她的容貌更指她笔下的字。我与南鹤溪相识在4年前的暮春。那次访日,真没想到这位名叫南鹤溪的女子,对浙江省对外  相似文献   

7.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游道人、古浣子。生于寒门,曾靠  相似文献   

8.
我用"大气弥海内,润物细无声"作题目来写这篇东西,首先因为傅璇琮先生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大家,一位大师.他的影响,遍于海内,他的学术,大气酣畅.而他待人是那样的宽厚诚挚,特别对我们晚辈学人,奖掖提携,泽荫指点,则又有如春风化时雨,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9.
正话语表述要有受众意识曾有一位海外资深华文媒体人就我们的华文报道,问过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中文语汇那么丰富多彩,为何有些稿件中总是"抓"住一个"搞"字不放?二是"报一箭之仇"、"杀入决赛"、"厮杀对决"、"拼死一搏"这样的表述在体育报道中屡不鲜见,赛事新闻为何要写得如此"杀气腾腾"呢?这种现象的确在报道中常见。在日常的国内报道中,特别是涉及工作部署、政策实施、方针落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不上火"的王老吉如今也"上火"了.只因杭州一位消费者的一纸投诉,称王老吉凉茶饮料中非法添加了中草药,要求对方立即停止生产销售未注明"不适宜饮用人群".  相似文献   

11.
秘诀     
《文化博览》2005,(7):49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  相似文献   

12.
家政学校的最后一门课是《婚姻有经营和创意》,主讲老师是学校特地聘请的一位研究婚姻问题的教授。他走进教室,把随手携带的一叠图表挂在黑板上,然后,掀开挂图,上面用毛笔写着一行字: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点:一、找个好人;二、自己做一个好人。"就这么简单,至于其他的秘诀,我认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谈。"教授说。  相似文献   

13.
日前,刚回到上虞不久的书法家张立民开始动笔写他历时45天的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应特里尔大学邀请,他赴德国开设书法课,还在当地举办了两场书法展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特里尔市是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报》以《一些毛笔笔触,墨和耐心》为标题,用近一个版面介绍这位中国书法家,报道中还特别说明:张立民来自中国文  相似文献   

14.
米奥 《文化交流》2017,(6):76-78
几乎每个天台人,都懂得"和合"二字的涵义.千余年来,和合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天台的社会生活当中.它源于天台,而广泛传向全国. 如今,一个讲述中国和合文化故事的天台和合小镇,在绿水青山间铺设开来. 和合文化的来源 说起和合文化,绕不开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两位短发齐眉、憨态可掬的少年,一人手捧礼盒,一人肩扛荷花,温馨祥和、亲密无间.天台人对这幅景象最熟识不过了,这二人便是和合二仙的原型——寒山、拾得.  相似文献   

15.
艾珺 《文化学刊》2011,(2):188-189,194
商承祚先生在其著名的专论《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感叹道:"提起笔来写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到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仅是我,凡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何以呢?因为他的眼光太好了。  相似文献   

16.
1>0     
一个在南方都市中长大的女孩,偶然遇到一个高大爽朗,说一口好听普通话的北方男孩,而且爱上了他,这连女孩自己也没有想到。是让爱情止于爱情?还是再进一步?那个寒冷的夜,男孩第一次在她耳边说出一生的承诺,她听见自己心底的挣扎。朋友建议她,不妨拿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线,把嫁的理由和不嫁的理由分写在两边,哪边的理由多,哪边就是你的选择。女孩真的拿了张纸,左边写上"不嫁",右边写上"嫁"。在"不嫁"的那一栏,她不假思索,提笔就写:1,他刚参加工作,没有经济基础;2,南方北方生活习惯不一样,将来会有很多麻烦;3,他的学  相似文献   

17.
橡皮擦我六岁时入上海的觉民小学一年级,好像整个人都变了。我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戆囝仔"(家里人这么叫我),而变成用上海话发音的林玉如,学校里的人连名带姓这样叫我。母亲给我买了书包,里面有练习簿、拍纸簿,我都在上面写了"林玉如"三个字。有一管木尺,还有个木匣子,把盖子滑出来,里面有两枝铅笔和一个铅笔刨。我高兴得不得了。笔管是黄色,六角形的,一端有一粒橙色的橡皮擦用铁皮钳住。我用铅笔刨把铅笔刨得很尖,一卷卷的木屑和铅末,都收在自己折的纸盒里,舍不得扔  相似文献   

18.
洪亮 《文化交流》2013,(5):47-49
顷读曹寿槐先生近作,有一股菊花般的气息扑面而来,似篱边秋色经重霜后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初读绚丽多姿,再读便宛然进入烂漫之境。曹寿槐已年届耄耋之年,是一位性格开朗、直爽,热爱生活的老书法家。一生痴迷书法,所临碑帖不下百种,可谓正、草、隶、行皆精,篆书虽少写,也别有韵致。其实他用功最勤的当是行书,自我风格最为明显。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和进取心,是当今一般中青年书法家难以企及的。记得1998年他第五次出版书法作品专集时,我曾写过一篇书评,着重谈了他书法中用笔之精到和多变,来源于他长期浸淫于传统经典的临习,并  相似文献   

19.
兰亭书法社联合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钱江晚报、《文化交流》杂志举行了"新春书福·文化惠民"活动,以迎接吉祥鼠年。王冬龄、赵雁君等17位书法家泼墨挥毫,写下一张张墨香浓郁的祝福。  相似文献   

20.
肖峰 《生态文化》2008,(1):65-65
刘广运1932年出生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铜山,是我国林业系统著名书法家,享誉书坛。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习字弄墨,与纸笔墨砚结缘,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