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都懂先生",姓不详,无字,号"都懂",口头禅——"我知道"。我第一次遇到"都懂先生"是在三年前,一次外出散步,见两位老人下棋,数人围观,于是,我也凑上前去看,还未细看,便听见一个声音说:"我知道,应该下这,下这……"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名与我年龄相仿的学生,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在桌旁指指点点。此时,一老者说: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许多同学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时很难取得高分.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化学学科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重思维推理的一面,又体现了文科重视读书,强化记忆的一面.学生学习化学,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新课程教材<化学1>的内容有4个专题,除第1个专题介绍化学学习的方法外其他3个专题均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笔者对学习了前两个专题的元素化合物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觉得元素化合物知识难学,认为化学"繁、乱、杂、难",打开课本能懂,合上课本就忘,一旦做题就错.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同样也困扰着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在课堂上,老师们都比较欣赏精彩的发言,而对那些不能理解老师提问意图的"乱说"多采用不理睬的态度,鼓励得较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学生即使懂也不愿说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走出这个心理阴影,我认为教师要从欣赏学生的"乱说"做起,充分挖掘闪光点,让学生的"乱说"成为学习的"金点子",创新的源泉,真正成为敢说的发源地。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谈一些在课堂讨论中针对学生"乱说"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好心办坏事"的意思是: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却适得其反. 先来看看什么是"好心"."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巩固练习中,老师在教学每一道题时都不忘问学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其实可以看作什么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也就是老师随时都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也就能顺着这个提示解决和当天课题吻合的数学问题.老师的提示就是"好心",此时的"好心"促成了"坏事":第二天的练习中,50个学生中就有27个学生出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底+高)×2"的错误.此时老师没有提示,但是学生会记住昨天老师的"好心",也就办成了今天的"坏事".  相似文献   

6.
刘火贞 《考试周刊》2014,(25):154-154
<正>高中化学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学生说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时很难得到高分。这些都体现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很妥当。化学学科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重思维推理的一面,又体现了文科重视读书、强化记忆的一面。了解了这一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化学就会很容易。一、课前预习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化学这一学科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名称变而形式未变,因为化学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后续延伸,当"化学"二字新颖地摆在学生的课桌上时,出于人类求知和探索欲望,学生肯定都非常想去一探究竟。化学究竟是学什么,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化学中有些什么神奇有趣的事物?此刻如何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让学生一接触就喜欢上化学,就成为初中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常有学生向老师诉说如下的困惑:为什么我课上能听"懂"的内容,当天练习也能应付,可一段时间后就做不出来了,但经旁人一提示就能解出;或者自己以为解答正确,其实却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原因看上去是复习巩固没做好,其实他们认为的"懂"是一种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浮于表面、似是而非的"似懂".本文就"似懂"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归因为"假懂",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大方面分析了"假懂"的成因,并给出了减少"假懂"现象的一些对策,以期在教学中引起同行的重视,改善"假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其原因不仅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多维理解与解题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1.
课堂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近段时间观摩若干"高效课堂",对两种现象深为忧虑。其他学科我不太懂,就只说说语文。一是学生展示内容的应试化、低幼化。"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还课堂给学生,这没有什么问  相似文献   

12.
在近几年的哈尔滨市中考中,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必考题,也是中考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也变成了学生一个难解之题.解决线段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各异,但有一种方法却是师生皆知、人人常用的方法,那就是"截长补短".但我们在用截长补短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吃透"截长补短",懂的"截长"、"补短"是一把双韧剑.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三个例题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错误时学生陷入"一错再错"的困境,教师困于"一讲再讲"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要善于找出学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且能有效筛选错误资源,物尽其用,达到以"错"治"错",变"废"为"宝"的效果,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都得到一定的减轻。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按照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学生学习体验如何,是否学到了方法,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等等不关心.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喜欢问一句"你们都懂了吗?还有问题吗?"等所有的学生说"都懂了,没问题",老师就满意地开始讲下面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都懒得去思考什么问题,因为当老师问的时候,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说不懂或者有问题,那么就会影响老师讲下面的内容,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化学试卷中,有许多题目都人为地设置了"陷阱",如果学生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问题考虑不周,常常就会掉入"陷阱".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避开"陷阱"呢?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分析,相信会对同学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生刚开始接触散文,他们学习都很积极,回答问题也头头是道,可是一做起作业来就犯难,不是把课文原句加几个字重新抄一遍,就是胡乱答一通。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再次研究起散文的教学策略来。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把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散文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连接。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散文时,首先要明确"读什么"的问题,即文章写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其次要明确"怎样读"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搭好桥,顺利学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感慨:"一篇文章,学生一读就懂,真不知道还要教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扰?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偏概全,错误地将"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明白,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例子",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渗透、实施语文"课程内容"。二是混淆了"懂"与"会"  相似文献   

18.
<正>"懂而不会,一错再错"是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也常常抱怨:"课堂上都能听懂,课后却不会做,听老师一讲,非常简单,好像什么都会.""懂而不会"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学生只满足于数学知识的表象学习,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缺乏思维的变通性;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的知识点是不变的,而数  相似文献   

19.
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分析原因,在抱怨学生粗心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和审题习惯及审题技能的欠缺。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和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因此,读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读题"?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读数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题"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纲要》到《标准》到教材,都在强调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懂",更重要的是"用",能运用语言文字于生活、学习、工作。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学生只诵读而不能将积存的消极语言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