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细致入微地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文本的内涵,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下面,我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螳螂捕蝉》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寓言故事,文章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  相似文献   

2.
<正>《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用独特的视角,揭示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爱情,展现了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感悟文中的真情,读出美丽,是我第一课时的目标。为此,我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教学体会。一、品读课题,感受题目之美课题对文本来说是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探寻文本的主旨,体会题眼的美,这样才能切入主题。《爱如茉莉》的题目本身就点明了文章的内涵,将茉莉  相似文献   

3.
<正>《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从妈妈生病,爸爸悉心呵护这一平实朴素的日常小事入手,描写父母之间平凡普通的生活点滴,揭示作者对真爱的理解和感悟。文字朴素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让学生理解"爱如茉莉"这一主题,是课文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展开三重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追问心灵深处的真爱到底为何物。一、对话茉莉,挖掘真髓  相似文献   

4.
正《爱如茉莉》一文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一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洁,素雅温馨。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细节的品味,领悟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如茉莉"。一、巧抓细节"品"真爱《爱如茉莉》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那简单、平淡的动作和话语,那淡淡的神情,都犹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绽放,最终产生爱如茉莉、  相似文献   

5.
朱龙君 《成才之路》2014,(20):70-70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诗后的教学反思中,提出了“宽度、深度、温度”的“三维概念”,从而为语文教学的三重维度的践行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爱如茉莉》一文为例,从“宽度、深度、温度”三个维度和学生共同叩问文本内核。一、拓展宽度—在类型文本的聚合中提升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文本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具有对文本二度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拓宽文本的宽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爱如茉莉》描述的是夫妻之爱,爱是一种感情,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情感。先撇开事物,单说人与人之间的爱,范围就很宽广,比如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兄弟之爱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我由文本拓展到古典文学宝库中类似的经典《孟母三迁》《霸王别姬》《孟姜女哭长城》……学生还沉浸在如茉莉的醇香悠远的夫妻之爱的余温之中,这时再抛出一个个“诱饵”,吊足了学生的胃口,阅读的渴望油然而生,这样既拓宽了文本的宽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6.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从妈妈生病,爸爸悉心呵护这一平实朴素的日常小事入手,描写父母之间平凡普通的生活点滴,揭示作者对真爱的理解和感悟。文字朴素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让学生理解"爱如茉莉"这一主题,是课文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展开三重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追问心灵深处的真爱到底为何物。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小学语文培训资源系列》五年级下册的光盘中,有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杭州"全国小学语文‘情感型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的一节阅读教学课——《爱如茉莉》。薛老师以词语导入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抓住细节",感悟文本,逐步体会父母间的真爱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那让人回味绵长的爱。再次一睹名师风采,获益甚多。【片段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你会读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生读:平淡无奇、缕缕幽香、弥漫、洁白纯  相似文献   

8.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最突出拘表达方法是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什么是真爱。2口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的网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奎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理解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的形式、对话的情感,从对话中理解文章的中心。学生只有读懂了对话内容,了解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理解文章的思路,找到作者的感情所在。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映子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作者在这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小镜头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文章的学习难点是: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如茉莉一般。针对文本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三次对话,进而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引领学生在潜心会文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2.初步学会捕捉细节来表达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片段):一、自主品读细节,感受爱如茉莉1.指导品读师:是呀,爱茹茉莉,它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同学们,这篇文章需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去阅读,去关注细节。  相似文献   

12.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什么是真爱。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的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  相似文献   

13.
《爱如茉莉》是一篇散文,作者借助文字,让父母之间的生活如画卷般展示在读者眼前。如果粗粗读,会发现语言很平淡,像拉家常一样,但是细细品析,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浓浓的真情,与茉莉花香一样,淡淡的,而这靠的则是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可以这样说,细节描写向读者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15.
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爱如茉莉弥漫诗意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或说一两句话来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内容《爱如茉莉》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新课文,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犹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洁,素雅温馨。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急于披文以体察具体  相似文献   

17.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精美散文。作者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美好感情的赞美之情。题目新颖别致,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爱”与“茉莉”挂钩呢?课文是通过若千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童的细节去领悟“爱如茉莉”,感悟爱的真谛是教学的重点。那么,文中的细节该如伺进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作者通过这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小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课文的学习难点是: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如茉莉一般。针对文本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  相似文献   

19.
爱如茉莉     
爱情,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爱如茉莉》讴歌的正是这一主题。它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佳作。本文在表现情感上看似清淡,实则浓烈,与标题“爱如茉莉”十分契合。这种秀外慧中的佳作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0.
以冯至《十四行集》中的诗歌及《山水》后记等诗文,以群文阅读为径解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本缝隙,在还原写作背景,还原意象特定涵义,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追问,去推敲文本缝隙,来理解文本的情感、理清文本的逻辑、把握文本的主题,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深层次感受文本背后作者的用心与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